周恩来的批评特色片论

2009-05-08 10:02党建波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周恩来批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本文研究了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周恩来的批评特色总结为:寓批评于民主平等中,于严于律己中,于自我批评中,于关怀爱护中。凡是被他批评过的人,无不对他心悦诚服,自愿接受批评,自觉改正错误,努力干好工作。

【关键词】 周恩来;思想政治教育;批评;特色

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批评特色。他坚持民主平等,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对同志关心爱护,非常注意批评人的环境、方式和策略,凡是曾经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和他有过工作接触的人,甚至他曾经的敌人,在和他打过交道以后,无不对他心悦诚服。可以说,周恩来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竖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胡锦涛指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1]当今时代,学习、继承和发扬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中批评的特色,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寓批评于民主平等中

周恩来是一位极具民主平等精神的共产党人,他非常重视良好批评环境的形成,认为我们党必须要有民主批评的风气,特别是对领导人的讲话,也应该允许提出意见和批评,而不能搞“一言堂”,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错误。早在建国之初,周恩来就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专制主义很可能回潮。鉴于苏联30年代后肃反扩大化的教训,他说:“苏联的历史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2]1956年11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指出:对人民的专制主义“这样的错误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产生,那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也可能产生呢?当然可能避免,而且应当努力避免,但是也有可能产生,并且有些萌芽在过去的工作中已经发现。”[3]特别是“反右”运动和“大跃进”之后,党内存在不敢开口讲真话,有些领导听不得批评的的风气,周恩来对此忧心忡忡,他在多个场合都大声疾呼要讲真话,要允许批评。1961年6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他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民主作风不够。……做得偏了一些是难免的,这并不要紧,只要允许批评自由,就可以得到纠正。只许一人言,不许众人言,岂不成了‘一言堂么?……所以,我们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我首先声明,今天我的讲话允许大家思考、讨论、批判、否定、肯定。”在这个会议讲话结束时,他最后表示:“我今天所说的这些话不一定对,我是‘树个的,让大家来射,树个活靶子,让大家来攻攻。”

在日常工作中,周恩来也是身体力行,从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而是把自己视为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的一言一行,都从内心自然流露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平等。在长征中,警卫员魏国禄担任周恩来的党小组组长,因为看到周恩来实在太忙,有几次党小组生活会就没有通知他。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对魏国禄说:“我是一个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如果确实有事不能参加,我自己可以向你请假。你不通知我,是你的不对呀!”“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以后开会,可一定要通知我啊!”建国后,周恩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特别提醒身边的警卫人员,“在国务活动时我是政府总理,在党内活动时我是一个普通党员;在群众中活动时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4]在上电梯时,服务员看到他走过来了,就让已登电梯的人下去,请他先上,他就批评了服务员的做法,坚持让别人先上电梯,自己在后面等候。周恩来就是这样把自己放在和他人民主平等的位置上去批评教育他人,使每一个接受过他批评的人都深受教育。

二、寓批评于严于律己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周恩来则是我们党为人民利益坚持原则,修正错误,开展批评的榜样。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搞特殊化。他以身作则,让受他批评的人心服口服。

周恩来对自己严格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在中南海办公用房绝大多数都是老房子,条件简陋,数量紧张,周恩来在听了兴建办公楼的设计方案后,批评了“贪大求洋”、“讲求气派”的思想,严肃的说:“只要是我当总理,大家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打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5]他外出用车,凡是去看病人、理发、看演出都被定为“私事”,要求司机登记清楚,自己支付油费;凡是以周恩来的名义(而不是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向外宾赠礼,一律自己掏钱;国务院开会,一律吃工作餐,钱粮自付。周恩来对身边亲属和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给亲属制定了十条家规:特别要求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1968年,周恩来的侄儿周秉和与侄女周秉建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二人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当周秉建穿着军装到北京看望伯父伯母时,周恩来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向总政和有关军区的负责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周秉建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这条路。”在延安插队的周秉和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后来他也办了离队手续,从新疆回到延安插队劳动。他给身边工作人员定下严格的“六不准”制度:一不准用总理办公室的名义谋私情;二不准提前、超标晋职晋级;三不准搞特殊;四不准接收礼品,不准买土特产;五不准占用公家东西;六不准盛气凌人。一位跟随周恩来多年的保健医生,在文革中走后门把自己的孩子塞到部队里当兵,在周恩来过问后迟迟没有给孩子办理退伍手续,周恩来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写了检讨。

正是因为对自己、对自己的亲属、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周恩来才可以在反对特权、反对腐败、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等方面对国务院各部委、省、市、县各级干部出现的违纪情况,进行更为严厉的批评,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1961年,青海省政府听说总理带头不吃肉,给中央办公厅运来了2000多斤鳇鱼,周恩来为此专门给青海省政府打电话提出批评,并专门就此事发了通报,要求各省市以此为戒,不准再送东西给中央。1962年,淮安县委的同志来北京开会,看望周恩来时带来了淮安家乡的特产“茶馓”,他坚决不收,还把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带给县委的同志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在文件上周恩来亲笔批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按中央文件精神办。”

三、寓批评于自我批评中

正人先正己,周恩来从来都是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联系在一起的。在周恩来看来,只要我们先做认真的自我批评,再去批评别人,对方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从而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他联系历史指出:“中国古代的曾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常常想想自己,何况我们?”[6]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认真做自我批评,主动改正错误,不能为个人的“面子”而不敢做自我批评,“应该丢开这个‘面子,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周恩来认为,要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批评,达到批评的目的,必须从自我批评做起。因为“人总是容易看到人家的短处,看到自己的长处。应该反过来,多看人家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这样不仅能使自己进步,也能帮助别人进步。” “人家看你作自我批评,他也会自我批评。”因此,自我批评“不仅能使自己进步,也能帮助别人进步。”“不仅可以教育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少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周恩来强调:“为了团结起见,为了进步起见,应该以身作则,先从自我批评开始。”[7]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对青年说,自己虽然有二十七八年党龄,还是犯过许多错误,他教育青年从中吸取教训。

周恩来作自我批评的时候,绝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从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方法上去寻找根源。他所领导的工作出了问题,他首先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然后再帮助身边同志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有时候不是他的直接责任,他也自觉作自我批评,从而给其他犯错误的同志良好的批评教育。1956年,周恩来提出反冒进,阻止从中央到地方部分领导同志存在的头脑发热、不顾客观情况急于求成的做法,却受到了错误的批评。大跃进之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和各省、区、市对随后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应对不足,上下交困,互相埋怨,周恩来为了安定团结,带领国家渡过难关,主动承担了大办钢铁和“大跃进”的责任,多次检讨。他多次表示国务院领导负有主要责任,并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战胜困难。有人说,“总理,你不能把什么事都担到你身上。”周恩来却回答:“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情我都有责任。”正是周恩来正确在先,却又主动自我批评在先,起到了一种“无声”的批评效果。5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总理访华,一名新华社记者由于疏忽,提前报道了两国签订条约的情况,违反了外事纪律。周恩来把新华社领导和该记者召集到西花厅开会,在听取了记者关于采写稿件的汇报后,首先承担了责任,做了自我批评,说是自己没有注意提醒记者,是自己的疏忽,随后,他分别对新华社领导、身边秘书、记者及其他同志指出了对此事件各自应负的责任和应接受的教训,使受到他批评的所有同志既认识了事情的严重性,心情又非常舒畅,进而自觉地吸取了教训,更好地做好工作。正如美国《纽约时报》远东记者约翰·吴德施所评价的:这是“领导人少有的一种极其坚强的品质。”[8]

四、寓批评于关怀爱护中

周恩来在批评中总是出以公心,诚恳亲切,以理服人,非常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效果,让受到他批评的人感觉到的这样的批评是对自己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报复和打击。对他的批评,人们心悦诚服,受益匪浅,感激于心,甚至想多听听他的批评。他的秘书陈浩就说:“受批评的同志在他面前没有顾虑,没有戒心。”[9]

这种关心和爱护体现在周恩来的批评总是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出发,出以公心,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1956年2月19日,在机场为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送行仪式上。西哈努克的专机起飞后还在盘旋未飞去,周恩来和各国驻华外交使节都还站在原地未动,而我方参加送行仪式的很多负责干部纷纷离去。周恩来把他们叫回来,列队集合,严厉批评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是大国主义的表现,是外交上的失礼行为。多年以后,这些被严厉批评过的人们,仍然是心服口服。1959年,水电部曾计划修建水利展览馆,展出水利工作成就,因为正值困难时期,周恩来不赞成这种做法。当他知道钱正英同意建这个馆后,对着钱正英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正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她接受总理批评,立即停止了筹建。由此可见,不论批评是疾风暴雨式还是和风细雨式,因为是为了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周恩来的批评都会让人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爱护,而不是打击。

这种关心和爱护还体现在周恩来批评的方式方法上。他非常注意理解被批评同志的心理,在批评的时候既严肃认真,毫不迁就,又注意把事情的是非得失向对方讲解清楚,同时还特别做好被批评者的“善后工作”,避免对方背上思想包袱,真正地做到了关心人和爱护人。1952年在莫斯科,周恩来将准备提交苏联政府讨论的“一五”计划(草案)及总说明等几本小册子,详细地重新审阅了一遍,审阅当中,周恩来发现部分数字核对不上,他当即在电话中严厉批评了计划综合工作的同志:“像这样的差错和疏忽不能容许!一个年轻人要对自己经手的工作,绝对地负责任。”第二天,周恩来来到代表团驻地看望大家,在午餐桌上,他亲自斟满两杯酒,走到一天前批评过的那位同志面前,递给他一杯,慈爱地说:“昨天我批评了你,以后要细心一些嘛!不要把这么重要的数字搞错!来,现在我敬你杯酒,祝你今后工作得更好。”就这样,一席话,一杯酒,一下子就缓和了一天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造成的紧张沉闷的气氛。

作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奠基者和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师,周恩来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特色,对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极富启发意义,是一份值得永远珍视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3-1.

[2]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7.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9.

[4] 李 琦.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76.

[5] 陈 浩.学习周恩来[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0.

[6] 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

[7] 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3.

[8] 方钜成 姜桂侬 西方人看周恩来[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38.

[9] 陈浩学习周恩来[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3.

【作者简介】

党建波(1979-),男,陕西凤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在读硕士,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周恩来批评思想政治教育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