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2009-05-07 05:48陈华仕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石灰水二氧化碳化学

陈华仕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人,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不但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而且能驱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就化学教学导入法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指纹检查、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火龙写字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吹气生火"。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过氧化钠进入脱脂棉中。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棉花着火燃烧(原因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让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棉花怎么会燃烧呢?",这与过氧化钠有关,从而引出新课"钠的化合物",以便顺利进入新课教学。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故事导入法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这是个石灰岩洞,石灰岩洞是难溶于水的,但雨水中溶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CaCO3+H2O+CO2=Ca(HCO3)2

当溶解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流进溶洞再钻出岩缝时,由于气温突然变化,又发生了以下反应:

Ca(HCO3)2=CaCO3↓+H2O+CO2

这样,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就聚积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碳气层。所以,当狗进洞时,狗被淹没在二氧化碳气气层里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这就是"屠狗洞的秘密"。通过这个故事,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了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教学中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三、事例导入法

中学化学与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初三的学生,由于只是知道有化学这么一门学科,但是并不了解化学是怎么回事,所以初三的第一节课就相当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导入第一节课呢?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大家都买过膨化食品,也买过一些榨菜食品,比较一下他们在包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不少学生都感到很好奇,开始相互讨论,通过这样的引入,说明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是习习相关的 。通过这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下面的内容进行的就很顺利,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四、复习导入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有机化学《苯》时,可以由复习提问《烷烃》和《烯烃》的结构,由烷烃的碳碳的单键和由烯烃的碳碳双键的开放式结构导入苯结构,顺利导入苯的结构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结构,而且单双键交错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环状结构。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五、质疑导入法

做好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兴趣,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把部分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或增加趣味性小实验的方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一课中,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同时增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向石灰水吹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让学生继续吹入二氧化碳又变澄清,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探究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到一系列变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混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为什么又变澄清?(2)久盛石灰水的瓶壁上为什么常有一层白膜?(3)用石灰沙浆砌的墙干了以后,为什么会变得更坚硬?(4)为了让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这四个小问题是从不同角度回答同一问题的。教师启发学生动脑思维,回答一系列变化的原因。顺利导入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后面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讨论热烈,踊跃发言打好基础。

六、多媒体导入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作用,合理、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例如: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用电脑把质量很小的电子制成课件,让它在这样大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看看它的运动跟普通物体的运动是否相同?有什么特殊的规律?让同学们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着,我们只有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高中化学的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等、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顺利导入所学内容。

猜你喜欢
石灰水二氧化碳化学
树木为啥穿“白衣”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奇妙的化学
树木为啥穿“白衣”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奇妙的化学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