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丰
摘 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活化”了教材,所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那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将从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65-0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紧跟时代步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使课堂教学实现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整个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活化”了教材,所以备受广大同行的欢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将从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再现学习情景
生物教学强调的是情景与协作,重视的是直观和操作,提倡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很好地解决了时空性、微观性、宏观性、运动性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使生物学的整个真实情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动感知识的形成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图画、过程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学“减数分裂”时,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制成教学软件,把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教学软件可以动静结合,易化难点,增强教学时效。播放一段动画,可以省去教师过多的抽象描述,这对微观生命活动的讲解作用尤为突出。例如,通过慢镜头模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就很好的说明了细胞的功能。
2.信息技术能够化远为近,亲近知识的形成
如学习动物企鹅时,教师不可能亲自带学生去南极洲考察其生活习性,但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企鹅的录像,那么企鹅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一目了然。
3.信息技术能够化小为大,清楚知识的形成
学习病毒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做细胞观察实验时,由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只能单独操作,且又是首次观察,故许多学生不能区分看到的是气泡还是细胞,如果用显微投影技术通过大屏幕把细胞图像和气泡图像都展现给学生看,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4.信息技术可化快为慢,定格知识的形成
如开花的过程很慢,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经过技术处理,将几个小时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钟,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节约时间。再如动物的运动很快,很难看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慢放和定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简单明了,在生物课堂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这节内容时,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被人为破坏的环境灾害画面(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看完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这时候再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面对目前的状况应怎样行动呢?”同学们听后,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能创造故事情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运用信息技术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出录像片:“极地漫游”的故事情节。即通过介绍北极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群,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合作讨论,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情趣交融之中,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突破重点和难点
紧紧抓住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借助于信息技术配以多媒体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一节时,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教学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内容,制作种子萌发情况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展示哪些种子萌发、哪些种子没有萌发,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可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按课本图示的装置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操作。在讲课时将演示实验带到讲台上,让学生上讲台亲自看一看,萌发的种子与没有萌发种子有什么不同?通过综合对比,使学生既看到感性材料的表象,又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理性结论。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使本节的重点内容突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外,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可随时安排一个“小实验”,请学生分别咀嚼萌发和未萌发的扁豆种子,待他们亲自品尝到两者确有不同时,可以及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边板书边引导,推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和思维感官综合功能,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调控教学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画面、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通过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特定技术手段,能帮助教师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从而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环节得到了及时的淡化,从源头上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如在讲“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这一节时,可采用江陵中学齐书荣老师制作的“减数分裂活动演示器”将减数分裂的每一分裂时期做一定格处理,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DNA的变化,然后用投影仪打出它们量变过程的函数图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程序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借助信息技术中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才能突出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真是“千言万言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当今的教学体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为它的魅力在于:方便教师的“教”,也帮助了学生的“学”。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编辑: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