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傲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赋予了教育全新的意义。本文将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教育影响为脉络,分析教育反哺的特征及社会价值。并就教育反哺、正哺和互哺三者对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文化反哺;教育反哺;网络文化;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12-03
互联网的诞生,刷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并且重写了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面对社会的急剧变迁,毋庸讳言,人类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不知不觉之间,将我们社会中原本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做了个颠倒,这种教育授受关系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称为教育反哺。
一、教育反哺的发展态势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格利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米德的后喻文化理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讯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无以逆转的变化,使得教育反哺空前绝后发展起来。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这样经历着网络时代巨大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牛顿花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律,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85页)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你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这就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予的中肯回答。
互联网时代的很多新观念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球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这些都是教师难能立马接受和内化的。所以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学生反过来给教师很多的东西了。因此,当前的教育反哺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格局,转变着原有的教育形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有着从正哺走向反哺的倾向。这个时期里,年青的一代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其自身区别于成人和教师的相关内容,甚至连思维方式也开始有了一系列新特点,如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就形成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使青少年对网络使用的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网络资源的共享,使得学生能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由此看来,教育反哺将有可能成为主流。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反哺的基本特点
当今时代,教育已经成为同代、上下代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教育的单一传递方式即将结束。当前中国教育中的教育反哺正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即目标多元化、内容弥散化、方法隐蔽化、效果滞后化。
教育反哺中的目标多元态势明显。教育反哺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对成人产生综合性影响,引导成人产生很多复杂的变化。在今天被称之为“网状”的社会化模式中,互联网、电视媒体、广告和购物中心等都成为新增的文化影响和途径。学生借助于以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化途径,获得了最为流行、时髦、前卫的理念和知识,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从理念到实践、从知识到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所影响。在反哺型教育中,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知识经验的传授,并不见得有完整的方法构架、有巧妙的途径设计、有精心的手段选择、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日常的沟通与交流,课堂上的对话与互动,活动中的相互借鉴与影响,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使教育者产生微妙的变化。一般说来,教育反哺具有缓和代际隔阂的效果,有利于打破教育者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通过教育反哺,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吸纳学生文化,将其纳入学校文化以及教师文化之中,从而增加代际的相互认同。通过教育反哺,教育者从学生那里获得了广泛的、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和技能,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开拓了思路,也提高了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从容应对的胆略和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反哺的路径选择
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
首先要认清教育反哺。教育反哺是文化反哺的核心和表现形式。从文化发展趋向和新的教育理念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速,随着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互动范围的扩大,随着尊重青少年主体性、重视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环境的日益成熟,以及现代化发达的信息网络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和青少年信息占有量的加大,年轻一代会越来越多地处于新的技术、信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则的制订地位,文化反哺现象也会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反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占据日益突出的地位。作为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切实分析教育反哺的构成、表现形态,深刻探讨教育反哺对现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进而明确教育改革的对策与方向。
其次要合理地调整好教育正哺。网络信息时代里,由于反哺现象的存在及冲击范围的加大,客观上要求对教育正哺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正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正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定位上,既然学生已占有了大量的信息,并且有很多信息是教师所不具备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还要及时充电,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还有,作为教师,应该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重要的方面来实施。
在教育职能上,既然教育的传承关系产生了逆转,学生可以从同伴以及其他诸多地方获取知识,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引领者的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要把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励人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的重点所在。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还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学生也可能成为教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开始产生真正的互换,师生关系开始由分离转向合作,教师角色开始从绝对转向相对,师生交往从管理转向引导。
最后要走向教育综合互哺。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育正哺还是教育反哺,只不过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知识传递方式,二者在教育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二者围绕教育目标加以整合,使教育教学不断呈现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形态。作为教育正哺的一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立场分析他们已有的知识资源、经验背景、信息状态,有意识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纳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教育正哺与教育反哺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中具体化、操作化、外显化。作为教育反哺的一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尤其是成年人沟通,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年长一代的知识经验进行双向滋养。当今教育应该是教育正哺主导、教育反哺补充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这种新教育形态中,我们无疑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与障碍,应加强相关研究,逐渐使互哺成为教育的常态。
教育反哺,能反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憾。让我们虔诚地接纳来自于年青一代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用心经营这样后继力十足的教育,年青一代教育反哺能力的形成,也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
[2]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中文版).
[3]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4]张雁华.论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