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能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本文论述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作文教学 感性思维 理性思维
目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模式化、冷漠化、空洞化和低幼化,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要注意开源引流,将生活的活水真正引进学生作文中,使学生的作文做到“体物赋形,饰情原理”,让他们在感知具体生活时,体悟生活之情与理,并将感悟到的情和理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写感性的理性文,写理性的感性文。
一、整体原则
1.有情观察。人在世界中是一个灵性的存在。每一个个体,无论贤愚不肖,都会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既然如此,那么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必然都带着某种情感,这些情感决定着我们行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中学生面对世界,总会有一份摆脱不了的青春气息,它蓬勃张扬,不谙规则,这个时候,最好让他们能够尽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不必担心其因为不懂世事而碰壁。只有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遭遇,去痛苦快乐才能让他们真正的理解生活,我们只要时常提醒他们,不要轻视这些经历,它们是人生最好的财富;时时引导他们,不要让冷漠占据青春而敏感的心灵。去关注一切,去享受一切,亲情、友谊、感恩、诚信、理智等等,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以后走好人生之路的坚实地基,当然也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用情去观察一切,用心去体悟一切,你会发现世界的缤纷色彩,哪怕一滴水珠,都能承载一线阳光,何况我们水晶一般的心灵呢?
让观察本身成为一种乐趣,不必刻意以某种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尽量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可以是直接的形式,如面对一株树木,一茎野草;也可是间接的,如面对一本书,和他人作一次深沉的对话,随作者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独坐之间,思接千载,神骛八荒,何其快哉!
只有尽可能的去观察和感悟,我们的心灵才会充实和丰满,大量占有感性材料,作文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言之有物。
2.文中有我。用心观察,有情体悟,只是为写作提供了初步的素材积累,如何将这些材料有效的运用到文章写作中去,以支撑自己的文章,首先要破除一点迷思,那就是“写作文”。
“写作文”的说法中已经包含了太多不属于写作本身的东西,人们面对这个说法,脑海中首先蹦出的便是如何立意、如何构篇、如何选材、如何剪裁等一系列形式上的东西。而这些术语本身已经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他们会为一个立意耗费很长的时间,为一个开头抓耳挠腮,为怎样举例搜索枯肠,为怎样结尾绞尽脑汁。不是说写文章不必要考虑这些,而是这个过程只是形式上的写作过程,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学生面对一个题目没有不吐不快的冲动,写作过程中的多数时间是被耗费在这些形式上了,写作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只能机械应付。可见写作要想由一个枯燥单调的过程转变为充满乐趣和挑战性的过程,就必须使创作的主体真正主动的融入其中,并且主导这个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中有我”。
“文中有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我”为主,主体先行。一个题目拿到手里,在快速把握关键信息后,人们自然会有一些想法或者灵感产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如不及时抓住,就会很快消失。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信手涂抹,不必讲求文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一条条提纲式的轮廓,也可以是片段写作,哪怕只有一句话,总之,有了开头就好办,因为心头活水必须引,才能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让八方风雨、历史星辰一一汇聚到你的笔下,能想多少就写多少。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轮廓会逐渐清晰,思路也会逐渐打开,写作就成了一件充满着趣味的事情,人在方寸纸上与天地对话,与心灵沟通。当这个进行得差不多了时,就回过头来把自己所写的东西看一看,理一理,从中寻绎主旨和思路。
(2)以“我”入文,代入想象。“我”在文中并不是说文章一定要用第一称,这样做文章视野毕竟有些狭窄。“我”在文中指的是不论你写什么,都必须有一个“我”在与文中人事情物对话,这种对话是带着体验性的,是触摸式的,是贴近心灵,融入其中的。比如当我们要写李剑英驾机躲避村庄时,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都可以采用代入法,将自己想象成李剑英,让自己的主观去感受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李剑英都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理解李剑英的壮举是多么的伟大和悲壮,也才能真正在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每个人的心都是柔软的、敏感的,而日常单调、枯燥的生活会让其硬化麻木,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代入式的训练,使学生从小我的封闭世界中走出,去触摸更为广阔的世界,去感受别样的人生,从而保持心灵的鲜活,思维的敏锐。
(3)“我”在文中,情感充沛。无论记叙抒情还是说理议论,甚至是说明,人的主观情感都会在其中荡漾。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风靡世界,离不开文中跳跃中的那颗童心和在文字中流溢着的对大自然的热爱。《纪念刘和珍君》之所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与作者满腔悲愤关系密切。高中生尚处在情感发育时期,思想和感情都不成熟,自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情感积累,但是现在的作文题目却包罗万象,怎么让学生能够面对这些题目都带入真情呢?其实也很简单,世界很大,实际上也很小,天地万物必然会在人的内心投下影子,心中的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实际上是同构关系。所有的题目我们都可以将其纳入自己可以感悟的范围之内。心是一块电路板,有无数的接头时刻准备着与外界保持沟通与交融。如写“墙”,中学生写不来国家之间的隔阂,文化之间的差异,却能写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朋友之间的误解,甚至自己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一切只要你能写得真切细致,注满真情,我们不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也一样能够打动人。情不分大小,关注世界风云、文化交流、地球家园固然是大情,可是关注人情冷暖、市井人生、心波律动不见得就是小情,只要是真情、至情、热情就一定能够动人,就如同微雕艺术,不就是方寸之间纳万象,豆芥之地现人生么?
3.化理为象。世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构成的,一粒尘埃,一朵鲜花,一座山峰,一片海洋,一个星球,这些无不是具体的事物,而这些具体事物的背后却是一双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四季更替,花荣草枯,朝代更替,历史演进,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偶然是例外,必然是规律。高中生正由少年迈入青年时期,心智发育还未成熟,但是思想意识却又达到新的阶段,理性思维越来越多,只是囿于年龄阅历和知识积累,抽象的“理”和具体的“象”还很难准确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脱节,这是学生作文空洞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化“理”为“象”是我们作文教学中重要一环。
(1)“理”“象”结合是思维的规律。人的思维总是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纯粹的抽象思维还是建立在抽象和具象转换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和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理象结合的必然性,并力求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思考抽象问题的时候习惯于时时引入鲜活的生活,用具体的事物来印证道理。
(2)写作过程就是一个理象结合的过程。写作实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过程,而认识和理解的本身就离不开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我们一方面需要对一个个的现象进行归纳,以概括出隐藏在个体背后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用个体来证明规律的正确性。这就是思维中归纳和演绎的过程,而我们的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就遵循着这样一个思维规律,由此看来,我们所选取的事例越准确,角度展示越清晰,就越容易得出结论,反过来,也就越能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也正因如此,越是好的文章就越能够给人以具体可感的东西,同时在这些具象的背后,又暗示着自然万物、人世百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以便让学生能更自觉进行作文训练,毕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或目的过于老套的都会让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3)理象结合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道理要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能用具体的事物去解释和说明抽象的道理,就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与朦胧的月色之间就有相似性,《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与文化就又相似性。同样当我们要去分析“宽容”这样一个论题时,父母对子女的宽容,大地对万物的宽容也有内在的相似性。因此,理与象的关系应该区分为理象、理理、象象这样几个层次;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相似性时还要有层次观念,如用太阳来歌颂和赞美一个人,它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是一个方面,太阳的黑子如同人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写作的过程不恰当地说就是一个比喻或者类比的过程,我们努力在寻找着的不过是理与象之间的相似点,并且把这种相似点尽量清晰和完整的展示出来。
4.多维思考。思维是人们观察和理解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过程。好的思维应该是多向的、广泛联系的、层层深入的和周密严谨的,无论是顿悟式还是渐悟式,最终都需要我们尽可能去触及问题的核心,将思维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思维走向成熟,为我们日后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好的思维却是单向的、静止的和孤立的。比如看到“风”这样一个题目,有的人能想到社会风尚、文学风尚等,有的人能想到社会风气,有的人能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内在联系,而有的人就只能平面地列举各种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平时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运用和作文技巧层面上,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
(1)多向与多层。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很容易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因此,观察和理解世界应该尽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进行,而且要使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习惯。如讨论“宽容”,既可以从什么是宽容、为什么要宽容和怎样才能做到宽容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事例中选择一些具体展示宽容在待人接物乃至对社会历史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还可以深入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己这些层面来加以思考。其实,思维的多向性也体现着一个人对世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思维要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仅要依靠平时多练笔,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广泛涉猎,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过,也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2)求同与求异。求同思维又称收敛思维、汇聚思维。求同思维总是力求从客观事实出发,按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及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客观事物的真理,最后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正确结论。如我们从多则材料中提炼一个最佳主旨,进而确定论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求同思维,这种思维的训练在平时我们训练得比较多,我们所忽视的恰恰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思维空间开放,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不受已有的经验或规则的限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寻求各种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3)严谨与周密。所谓严谨就是说话要又分寸感,体现在写作上就要求你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当然,当你很有把握的时候,也要能够斩钉截铁,否则,你的文章的可信度就要打折扣,至于何时该留有余地,何时该确定无疑,则需要我们的思维比较严密周全。所谓思维周全一方面是指说话和写作时注意符合逻辑,一方面指的是说话和写作时要尽量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情况。先说符合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生活逻辑,二是要符合形式逻辑。符合生活逻辑就是不能够犯生活常识的错误,例如,有学生说:“因为端午节是重要节日,所以不能下毛毛雨。”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它不符合生活的实际。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屡屡发生。符合形式逻辑就是要经得起逻辑推敲。如有学生这样写到:“大多数国外品牌虽然价格昂贵,但由于他们的产品质量好,性能好,售后服务好,人们也就不会太在意价格。那为什么国产电器就没那么好的销量呢?因为人们崇洋媚外的心在作祟。”这句话就禁不起推敲。你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国外产品的质量好,性能好,售后服务好,那么后面那句“因为人们崇洋媚外的心在作祟”的结论就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前后之间构不成因果链条,这个结论在逻辑上就不能成立。除开说话和写作要符合逻辑之外,还要尽可能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当我们在论述一个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其正面,也要考虑其反面,不仅要看它的现在,也要看其过去与未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写文章就一定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在兼顾中突出重点,我们的思考越是周全,论述的观点就越能站住脚,越有说服力。
总之,写作既是语言综合运用实践,也是思维训练过程,甚至还是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只有用鲜活的材料,严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
★作者简介:马建华,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