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文化建设

2009-04-29 04:58杨利英
理论月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

杨利英

摘要: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使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受影响并体现了鲜明的科技、教育及人才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演变,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052-0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当时的国情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建设方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方针。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也有着较高的战略地位:“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出发,文化建设的作用更不容忽视:“经济建设这一点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化,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面对当时中国在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落后状况,邓小平同志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同经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和更高结晶。,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最先落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上。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劳动力。”科学技术深入广泛地渗透和结合到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所以,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深刻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科技发展在当时的形势下处于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此时的文化建设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世界经济和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也不止一次地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曾鲜明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还认为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任何问题的重要力量:“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因为“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发展科技的基础在教育,“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邓小平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定位,果断准确地指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建议“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应当同科研人员相同”。并且申明:“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哲学高度解决了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使得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也体现了新科技革命的“科技”特色。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其内在逻辑也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同时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审时度势,继承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又赋予这一思想以新的时代特征,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使科学和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科教兴国”战略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江泽民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繁荣昌盛,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科教兴国”的文化建设理念已然萌芽。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确定下来。

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江泽民强调:“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分析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在会上对战略的内容、意义和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作了全面阐述,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促进生产力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并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实现跨世纪建设目标的一个关键措施。这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形成。其后,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把它同国家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和联系起来。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重申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五个结合”和“两个创新”。“五个结合”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两个创新”是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更高远、更深刻的层面上揭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也指明了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中,“科教兴国”是抓住发展机遇,迎接现实挑战,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进人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核心战略性资源。从国内形势分析,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人才强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就指出:“我们的事业能否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关键在人才。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2001年发布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在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放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在会上指出:“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党同志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并阐述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党自身的兴旺发达也具有重大意义。”在随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此后党中央也多次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尤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战略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三次重大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重视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二次是把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扩展到国家进步发展的层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是从主要依靠科学教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到依靠人才资源,强调“人才强国”战略。这三次飞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肖利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