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红
2009年是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一年。国内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旋涡里打转了一年,这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一年。国家体恤企业难处,承诺为企业减负,并确实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转眼就到年底了,国家一统计,今年“保8”没有问题,挺喜人的;企业却很难乐得起来,不少企业一统计,才发现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企业感觉负担加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稽税风暴”,把企业的陈年旧账都翻了出来,漏税要补上,逃税更要补后再罚。
国家规范企业(个人)的纳税行为无可厚非,但选择这个时机,企业觉得有些不近情理。
然而,国家之所以这么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从“4万亿”开始,连连的大手笔投资,更有公务员加薪等支出,国库羞涩。而且有专家还建议,刺激措施不能停,还得继续。再投,钱哪里来?只能向企业(个人)伸手。
国家的大手笔投资确实拉动了GDP,但这样的投资只能是短期行为,从长远来看,并不能真正带动经济良性发展。过度投资,很可能已经为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依靠出口更不可靠,金融危机已经作了证明。
我们的共识是,中国经济真正复苏的根本在于消费,在于内需市场的提振。但提振内需的根本,是百姓手里要有钱,兜里缺钱,谈何消费?
近几年来,国家确确实实开始重视“富民”了。富民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百姓收入,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但遗憾的是,至今这两方面都没有实质性改善。教育、医疗、养老依旧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百姓兜里的钱并没有增加多少,税负却在不断增加。
要富民,增加民众收入,税收是非常重要的调节方式。在一个社会中,政府征税越高,百姓收入越低,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个人征税,征得越多,个人所得就越少;对企业加税,最终也将影响到个人收入,企业被拿走的越多,落到员工工资单上的钱就会越少。
近年来,呼吁减税的声音屡屡出现,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馈,反倒是加税的声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有官员建议向机动车征收污染防治税,更有院士提出应征收“呼吸税”……各种别出心裁的税种在争相排队,等待出台。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减税是一项有效的富民措施。当然,减税并不简单是指政府少收税,国家应该对目前的财税体制进行彻底改革,改变重复征税的现象。合并同类税种,不征或减征部分税种,让新税制更有效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目前,推动中国式“富民计划”的时机,事实上已经成熟,若民富,无疑将使中国经济迎来新的三十年黄金发展时期。施行这一伟大的计划,不妨从减税开始。而这,更考验当政者的执政智慧和远见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