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社团: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促就业的有效载体

2009-04-29 02:18李海波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大学生

李海波 郎 平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缺失现实存在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社团”可以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就业,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这也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社团;有效载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广西教育厅委托重点课题“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为:郎平、李海波、蒋瀚洲、项蓓丽

[作者简介]李海波,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郎平,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l心主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2—0176—0003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级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时,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还向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的具体情况,希望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2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生交谈时说:“我们最担心的还是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跟就业有关,其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其二,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政府必须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首位。”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史无前例。于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学生理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级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只能是为大学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缺失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以前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代社会是“人怕人错行”的时代,不论男女都须人对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较好的职业意识。当前,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所学的专业与将来就业的关联性,没有将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笔者对广西部分高校在校学生的走访中了解到,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专业与就业的关联性,忽视了职业兴趣和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而学校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指导活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低年级学生提不起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只注重再就业中立竿见影的技巧辅导。淡薄的职业意识从根本上压制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依赖性强

大学生在就业中主体性作用缺失的又一个典型现象是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性弱。许多同学在就业问题上“守株待兔”的思想严重,希望学校联系好单位来校给他们挑选,很少同学有自己前往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想法。对广西大学2009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把实现就业寄托在学校、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上,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就业。

(三)学校对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角色定位趋向“客体”

如前所述,大学生理应是就业中的主体,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工作中,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往往都把大学生定位成“客体”来对待。当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对于政府、学校或是家长都是义不容辞的事,但我们在做好这些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大学生自己理应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其中,一些为了就业率不顾学生专长、兴趣等具体情况,一有信息就盲目要求学生签约的做法就是最典型的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环节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或者是部分缺失是一个既存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有效性

(一)就业社团的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需求,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是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优越性之一。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基于此,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和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事实,各高校探索解决问题的尝试;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种种“问题”出发,以解决由于大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为目的的学生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简称“就业协会”)是广西高校首个以大学生就业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该协会以“开发自我、激发潜能、参与竞争、创造人生”为宗旨,本着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就业。近年来,广西大学“就业协会”围绕邀请专家分析就业形势、讲授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题,学习规划职业生涯,开展求职技巧、求职材料制作等就业培训,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举办模拟招聘会,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参与组织、策划双选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也充分证明了成立大学生“就业社团”,让大学生自己关注、管理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转轨导致整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面临着“五路大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城市工人失业、干部下岗、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汇流的就业压力。这加剧了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特别是高校近几年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的200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了46.2%,2004、2005年,毕业生总数仍然以较大的幅度增长,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逐年递增,而社会的整体就业岗位又增加有限,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如当前的“金融危机”等等的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势下,大学生只有改变原来的等、靠思想,提前(从低年级开始)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

就业问题,通过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为在校大学生有效创造了这个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自成立以来,由最初的2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多名会员和5个分会(设立在各二级学院),他们组织了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双选会、到企业与人力资源负责人交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对就业形势的把握和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也促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以后的大学时光,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论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相关性原则,需要倡导就业指导的全员化。传统认为老师(包括就业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和家长是就业指导的主力军;而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说教、规劝,在当今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些指导方式正逐渐失效,甚至适得其反,遭到学生的厌恶;而大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活动尝试,自己把道理想明白,以理性的思维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其效果不言而喻。正所谓“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其实,大学生自己才是就业指导不可忽视的决定力量,其他外因只是为促使内因起变化做铺垫而已。让大学生这个就业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以指导者的身份自觉指导自己是该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邀请专家、老师作指导)”、“完美简历大赛”、“邀请历届校友返校作报告”、“策划组织模拟双选会”、“就业观念辩论会”、“就业素质讨论会”等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更新颖、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引导和帮助了广大大学生,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以该协会2008年11月组织的“模拟竞聘大赛”为例,参赛的百余名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制作“求职简历”和专家的点评,提前认识到简历制作的原则,更为关键的是意识到“完美简历”要有完美的内容来充实,而完美的内容来自大学四年的努力,才能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这就促使了同学们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指导自己为就业做准备,成为了学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

3,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现在一些单位更多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果差异。”当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方面,但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来看,越来越注重大学生本身素质等主观方面的竞争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全面提升主观方面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在求职择业之前尽可能了解和掌握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依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用人单位要求英语要达到四级水平并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显然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社团”也正是能为大学生适应这一要求提供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会员深入“双选会”现场、各企业等用人单位,邀请历届校友返校“现身说法”作报告等活动,使大学生提前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然后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抓住机会,有意识地去完善和提升,如此良性循环,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切合实际的意义。

4,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洗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也不乏许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如“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下一栋房”,“非国有单位不去,非大城市不留,非数千元一月薪水不考虑”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来展开,除了竭尽所能开拓就业市场,获取用人信息,以及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洽谈平台以外,如何“确保信息有效对称和利用”,避免“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出现是尤为重要的。

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组织课题组对在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主要是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在选择就业地区时,总想着往大城市、沿海地区跑;选择就业单位时,老是瞄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三资企业”,而对国有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嘴上说得多,实际去得少,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在选择职位时,追求高薪、高层次岗位、高待遇,而对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屑一顾。企望就业一步到位,“第一次就业就是终身职业”的思想仍有市场。这些就业观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大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有的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认识。

传统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就业指导的老师通过课堂或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然而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这种方式的收效甚微,学生们往往抵触这种说教式的灌输,而由“就业社团”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讨论,效果则全然不同。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就曾多次组织会员开展针对“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怎样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同学们对就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把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总而言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已成为各高校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学生“就业社团”虽然在高校社团发展史上尚属于“新生儿”,但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已经凸现,是各高校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尝试。

猜你喜欢
就业就业指导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