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
摘要:18、19世纪之交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使拿破仑决定将法国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9世纪中期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之手的窘境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向美国兜售俄国的殖民地阿拉斯加。美国在上述英法争霸、克里米亚战争和波兰起义等时期,通过推行对欧洲列强的中立政策和实施灵活的外交策略,抓紧国际机遇,坐收渔翁之利,先后将这两块殖民地收入囊中,实现了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之滨的愿望。“路易斯安那购买”和“阿拉斯加购买”都是欧洲列强纷争和美国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结果。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是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国际机遇;美国;太平洋;领土扩张
中图分类号:K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9)05-0089-09
根据1783年的《巴黎条约》,美国是一个版图在密西西比河中线以东的纯大西洋国家,与太平洋远隔千山万水。然而,经过六七十年的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期,其领土已抵太平洋之滨,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太平洋国家。美国向太平洋方向进行领土扩张的手段可用四个字概括:巧取豪夺。所谓“豪夺”就是用武力夺取,如通过美墨战争(1846-1848年)吞并了墨西哥领土的一半。所谓“巧取”就是充分利用国际机遇以低廉的价钱购买,“路易斯安那购买”和“阿拉斯加购买”是两个典型案例。本文利用笔者新发现的英文史料,试通过对这两桩交易的探讨,揭示:欧洲列强的纷争是如何导致法国和俄国抛售其美洲殖民地和美国是怎样充分利用国际机遇向太平洋进行领土扩张的。
一、英法争霸与拿破仑的决断
美国向太平洋扩张的关键一步是巨大的路易斯安那领土的获取。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路易斯安那购买条约》,以每英亩3美分,总价值1500万美元收购了巨大的路易斯安那——东自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脉,北起加拿大边界南到墨西哥湾,面积827990平方英里。
法国出售路易斯安那与英法长期(1688-1815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密切相联。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法国是最大的输家。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在北美,法国将整个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北美地区(除新奥尔良外)、西印度的格兰纳达、格林纳丁斯群岛割让给英国,法国的盟友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法国则将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让给了西班牙作为补偿,收回了被英国占领的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在亚洲,法国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印度基本上为英国所有。总之,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海外殖民霸主。1789年后,法国重新崛起,英法争霸战进入一个新阶段。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意在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早在1769年,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雪塞(Choiseul)公爵就建议:出兵占领埃及,以弥补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的领土损失;法国殖民者可通过引入蓝靛、棉花和甘蔗使埃及的农作物多样化;开凿一条通过苏伊土地峡的运河以引起一场世界贸易革命,并使法国控制通往印度之路上的咽喉。拿破仑继承了雪塞公爵的遗志,决定远征埃及。1797年4月,他在给督政府的信中写道:“为了真正摧毁英国,我们将完全明白我们需要夺取埃及的日子并不远了。”同时拿破仑还有在东方大展殖民梦的宏图。他说:“欧洲是个鼹鼠丘,这里的一切消耗殆尽了;我的荣光已成为过去。这个小小的欧洲不能为我的荣光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必须到东方去;一切伟大的荣耀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由于埃及人民的抵抗和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打击,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冒险失败。
建立东方殖民帝国的迷梦成为一枕黄粱之后,拿破仑又把目光转向美洲,准备在新大陆重建殖民帝国。1800年,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圣艾尔德方索条约》(Treaty of San Ildefonso),据此,西班牙将路易斯安那还给法国。在《亚眠和约》签订前夕,英国也准备把1793年以来英法交恶而占领的马提尼克岛还给法国。这样,有圣多明各、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和新奥尔良在握,加上路易斯安那,拿破仑打算建立一个以圣多明各(法国最富的殖民地)为基础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殖民帝国,使路易斯安那成为西印度唯一的大宗产品供应地,以便在商业上与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竞争。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以拿破仑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法国殖民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圣多明各黑人发动起义,并于1801年获胜,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杜桑-卢维图尔任终身总统。拿破仑派其妹夫黎克勒(Leclerc)将军率领精兵35000人前往镇压,但在黑人的打击和黄热病的折磨下全军覆没。面临欧洲英法重新开战的局面,拿破仑再派兵赴圣多明各已不可能,而且需要钱打仗。鉴于上述形势,法国财政部长弗朗索瓦兹·德-巴尔贝一马布瓦(Francois de Barbe-Marbois)也力劝拿破仑道:没有圣多明各,路易斯安那的价值就大为缩水了。而且,在战争的情况下,该领土将会被加拿大的英国人所夺取。法国无力派遣军队去占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既然如此,为何不放弃在美洲建立帝国的打算,而将这块领土卖给美国呢?于是,拿破仑决定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拿破仑的决定遭到了他弟弟吕西安·波拿巴和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强烈反对。吕西安是《圣艾尔德方索条约》谈判法方的主要代表,他自夸由于他的努力而使曾经长期是法国王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的路易斯安那这块巨大领地重归法国。约瑟夫是《亚眠和约》的谈判者,他将该和约看成使法国重新成为重要殖民帝国的第一步。兄弟三人大吵大闹,从杜伊勒里公园的浴池吵到拿破仑秘书的办公室,那种狂暴场景把浴池的服务员吓得晕死在地。尽管兄弟们的拼命反对,也无法动摇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的决心,拿破仑宣布:无论宪法上有什么限制,他都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路易斯安那购买条约1803年4月30日签字,到5月18日英国就撕毁《亚眠和约》,正式向法国宣战了。总而言之,法国将路易斯安那出售给美国是英法争霸的结果和需要。
二、克里米亚战争与亚历山大二世的兜售
获得阿拉斯加是美国利用国际机遇向太平洋进行土地扩张的另一典型例子。1867年3月30日美国与俄国正式签订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以720万美元(相当于每英亩2美分)购买了总面积达586400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拉斐特学院历史教授小理查德·E.韦尔奇(Richard E.Welch,Jr)在冷战气氛最浓烈的1958年指出:“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现在经常被作为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而进行及时干涉的一个例子。时事评论员一设想到苏联在曾经是‘俄国的美洲建有空军基地时就不寒而栗,并赞扬国务卿威廉·苏沃德(WiUiam Seward)奇迹般的远见。”假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能预见到后来苏美对峙的局面,他是绝对不会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为什么当时俄国要将阿拉斯卖给美国?
阿拉斯加的出售首先是欧洲列强纷争的直接结果。为了争夺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利益,俄国与英法打了一场恶战——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俄国惨败。战争给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到1857年春天,俄国深深地陷入克里米亚战争所导致的财政危机之中:国债超过5.66亿卢布;由于银卢布退出流通和纸卢布的显著贬值,国家面临失控的通货膨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认为形势危急。面对战争造成的国库空虚,沙皇亚历山大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于1857年3月23日写信给外交大臣哥恰科夫(Gorchakov),敦促将阿拉斯加转让给美国,其理由之一就是国家急需钱。他命令几位专家对阿拉斯加进行估价,售价定为7442800银卢布。售后,俄美公司和俄国政府各得一半。
俄国面临的另一种国际形势就是阿拉斯加受到英国和美国的觊觎。英国想得到阿拉斯加,然后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合并在一起。为了防止英国以武力夺取阿拉斯加,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做了一个假装出售阿拉斯加的安排:让“俄美公司”将所经营的阿拉斯加假装卖给美国“美俄商业公司”。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进攻俄国的勘察加半岛之后,对阿拉斯加构成潜在的威胁。在华盛顿的俄国驻美大使斯托克尔(Stoeckl)在保护俄美公司的利益时遇到了麻烦,感到不安。因为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移居邻近阿拉斯加的俄勒冈地区,美国的船只和代理商强烈要求阿拉斯加港口对他们开放。斯托克尔还从美国总统布坎南处得知:美国摩门教徒打算移居阿拉斯加。他认为“如果摩门教徒来的话,我们或被迫与之战斗或将领土让给他们”。当时巡逻在北太平洋的俄国海军少将波波夫(Popov)对美国想占有阿拉斯加的欲望洞若观火。他在1860年2月7日写道:“对于欧洲人来说,蔑视门罗主义和‘天定命运是够容易的,但是如果他们对美国人更了解的话,他们就会知道这些思想存在于美国人的血液里和他呼吸的空气中。共有2000万美国人,且每个人都是自由人,充满着‘美洲是美国人的思想。他们已经得到了加利福尼亚、俄勒冈,迟早会得到阿拉斯加。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不可阻挡的。”
俄国没有财力资助面临破产的俄美公司。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俄国人在阿拉斯加捕捉海獭,从事毛皮贸易,获利丰厚。但由于长期捕捉,海獭资源大量减少,毛皮生意日趋不景。俄美公司试图发展新的产业如煤矿、冰和木材等取而代之,但都失败了,因此公司的信誉每况愈下,1854年其股份价值约500卢布,1866年按75卢布的价钱也找不到买主。滑向破产边缘的公司向财政部求救,政府不愿接管,财政部长里尤特恩(Reutem)和康斯坦丁大公只好寄希望于美国购买阿拉斯加。
有鉴如此,186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召开有康斯坦丁大公、财政大臣里尤特恩、外交大臣哥恰科夫、海军大臣克拉比(Krabbe)和驻美大使斯托克尔参加的内阁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兜售的任务交由斯托克尔去完成。斯托克尔在美国以高价雇用一批院外说客,从事助销阿拉斯加的工作。斯托克尔与苏沃德经过反复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在买卖协议上签字。亚历山大二世对阿拉斯加的成功兜售感到非常高兴,特奖励哥恰科夫25000卢布。
可是,俄国人高兴得太早了,麻烦的事情还后面。当1867年和1868年之交美国国会开会审批付给俄国的拨款时,一部分国会议员支持所谓的“珀金斯要求”而反对向俄国付款。此事闹遍了美国参众两院,也搞得俄国政府寝食不安。最后,斯托克尔与苏沃德商量了一个办法,由俄国出钱买通了美国国会,拨款才于1868年7月14日通过。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一部分美国人由于当时不了解阿拉斯加的战略和资源价值以及专心于内战后的重建,以该事件为借口反对苏沃德购买阿拉斯加。他们称阿拉斯加购买为“苏沃德的蠢事”,称阿拉斯加为“苏沃德的冰箱”、“安德鲁·约翰逊的北极熊公园”,等等。这说明俄国为了出售阿拉斯加而不惜向美国国会议员行贿。
俄国为何那么迫不及待、甚至以行贿的方式抛售阿拉斯加?答案只能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去找: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消耗巨大,国库空虚,俄国最需要的是钱。因而也就无力资助经营阿拉斯加、面临破产的俄美公司。英国和美国又时刻觊觎着阿拉斯加,俄国对之无力守卫。
三、美国的政策、策略与两地的购买
拿破仑、亚历山大二世都积极主动地将本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卖给美国,除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致之外,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的开国元勋从一开始就主张领土扩张,杰斐逊的扩张目标是包括太平洋沿岸的整个北美大陆。他就职总统不久就说:“不管现在我们的利益会怎样把我们限制在自己的疆界内,但不可能不展望未来。那时,我们的迅速发展壮大会把我们的利益扩大到该疆界以外,囊括整个北美,即使不包括南美的话。”美国外交政策史专家托马斯·帕特森指出:“杰斐逊最初着眼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但他的眼界也包括太平洋沿岸、佛罗里达、古巴和中美洲运河。至于西班牙占据的美国边界地区,用亨利·亚当斯的话来说,象一条‘巨大的、孤立无援的、有利可图的鲸鱼那样停滞不动,杰斐逊是不必着急的。”为达到上述目的,美国建国以来,对欧洲列强长期推行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中立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
对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法对抗,美国保持中立。1793年4月22日,总统华盛顿就发布了《中立宣言》:“在以奥地利、普鲁士、撒丁、英国和荷兰为一方,法国为另一方的战争中,美国的责任和利益要求他们(美国人——笔者注)应该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对交战列强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行动。任何美国公民,如果由于参加、帮助或煽动对上述任何国家的敌对行为,或是向上述任何一国运送被现代国家法惯例所规定为禁运品的物资,而依照国家法遭到惩处或物资被罚没,美国政府对此将不予保护”。尽管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是亲英的,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共和党人是亲法的,但这都没有影响美国的中立。美国中立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将欧洲国家间的敌对与战争作为美国进行商业扩张和领土扩张的好机会。托马斯·帕特森指出:1789年以后席卷欧洲的一系列战争起初对美国有利,“年轻的共和国的经济繁荣依赖于以优惠的条件在国外出售剩余农产品,欧洲的战争自然而然地为中立国船运业者创造了贸易机会。……就北美领土争端而言,欧洲的战争也给美国以更多的外交力量。既然英国和西班牙卷入了同法国的纠纷以及交战国双方都希望同美国进行贸易,乔治·华盛顿的政府便可以更有力地就密西西比河和佛罗里达问题同西班牙进行谈判,就仍然被英国占领的西部要塞问题同英国进行谈判。”史实证明:美国正是施展充分利用欧洲列强纷争的机遇的策略,导致有利于自己的美洲殖民地所有权的变更。
1800年《圣艾尔德方索条约》签订之前,路易斯安那在西班牙手中,美国并不担忧,因为西班牙承认美国使用密西西比河和在新奥尔良存放货物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西班牙是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弱国,它所拥有的路易斯安那迟早会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但当路易斯安那重归法国后,美国忧心忡忡、惊恐
不安。1802年4月,杰斐逊在给美国驻法大使罗伯特·利文斯通(Robert Livingston)的信中指出:“西班牙将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转让给法国使美国极端痛苦。……地球上有一个地方,该地方的占领者是我们天生的和永久的敌人,该地方就是新奥尔良。我们国土上八分之三的产品必须通过新奥尔良进入市场。新奥尔良肥沃土地的产出不久将超过我们总产品的一半,该地区不久将包含我们一半以上的居民。法国置身于此通道口是对我们的挑衅。”由于拿破仑当政的法国是个强国,而美国是个弱国,路易斯安那被控制在法国之手,美国不仅无望吞并它,而且连使用密西西比河和新奥尔良的权利也丧失了。一些美国人叫嚣,为了这些权利,不惜与法国一战。但是杰斐逊决定利用英法争霸的国际机遇和美国与法国在独立战争中结下的且至今尚未破裂的友好关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一方面,1802年4月他在写给罗伯特·利文斯顿的信中警告法国:法国占领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之日,即是“我们就必须与英国舰队和英国相结合之时。”总统确信这一警告在法国已众所周知。另一方面,派詹姆斯·门罗为特使赴法协助利文斯顿与法方谈判,欲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从法国购买新奥尔良和佛罗里达的全部或部分,最低限度也要购得密西西比河和新奥尔良港的使用权。在谈判桌上,拿破仑起初假装不肯松口,利文斯顿没有忘记利用法英争斗的局势,对拿破仑重复了杰斐逊信中的话:如果我们的要求继续被拒绝,我们将与英国联合。正值此时,拿破仑收到英国正在准备海陆全面开战的情报。于是,全盘托出早已预想好的方案:将整个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卖给美国。拿破仑的出售方案与门罗所持的美国政府的购买指令是大相径庭的。在国家利益面前,门罗和利文斯顿不顾是否违背本国政府的指令,欣然同意,当即敲定了这笔交易。如此重要的买卖在门罗抵达巴黎后两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内就达成了,这种谈判速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然而,路易斯安那购买还存在着宪法问题,因为美国宪法没有授权总统获取这块新领土并将它并入美国的权力。杰斐逊曾考虑要求国会通过一条允许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宪法修正案,但担心拿破仑变卦(利文斯通的报告中暗示过此点),就立即批准了对路易斯安那的购买。路易斯安那在法国手里仅仅呆了20天就转为美国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抓紧机遇实现领土扩张的高超的外交策略。
苏沃德继承和发展了杰斐逊的领土扩张理念,是个典型的帝国主义者。他预言:拉丁美洲、太平洋诸岛屿、亚洲和加拿大,由于被美国的伟大所感染,以及由于上帝的某些无限的意志,最终将会被吸引到美国一边来。征服战争是不必要的;商业会把遥远的地区结合在一起。墨西哥将是这个新帝国首都合适的地点。为实现领土扩张的理念,苏沃德继承和发扬了其前辈的对欧中立政策和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对苏沃德任国务卿之前的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即持中立立场。一方面,美国的船只被雇用,运送英法同盟的弹药和军队到克里米亚;另一方面,美国又将一艘汽艇卖给俄国,派15名技术人员赴圣彼得堡帮助俄国修铁路。
苏沃德的中立政策在对波兰起义的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稍微详细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1863年1月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发生反俄殖民统治民族大起义。法国拿破仑三世立即打着为了波兰人民利益的旗号开始策划干涉,并试探美国是否愿意与法国合作,共同对付俄国。4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爱德华·德鲁英·德伊于伊斯(Edouard Drouyn de I'Huys)向美国驻法大使威廉·刘易斯·代顿(William Lewis Dayton)通报波兰情况时宣布:“法国、英国和奥地利马上就要向俄国表明它们的观点,并就它们对俄国抗议的性质已大体上取得一致。”他向代顿保证:“一切将以最温和的形式进行,没有施压的企图。”代顿回答说:“这是一个欧洲人的政策问题,虽然其中我们可能有一般的利益,但这个问题完全从属于我们在本国和本大陆事务中的利益。”表明美国不愿同法国一道干涉波兰事件。法国虽然碰壁,但继续努力拉美国与其一起对抗俄国。4月23日,德伊于伊斯致信法国驻美大使梅西埃(Merci-er):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为了对同时提交给俄国的声明达成一致之目的而正在商量;他希望法国的观点能被其他政府所接受。梅西埃受命将此消息转告苏沃德,信以邀请结尾,邀请美国加入欧洲列强抗议俄国:“现存于美国政府和俄国宫廷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得不让位于以友好形式提出的忠告;而且我们完全相信美国政府能理解这是一种向俄国政府表明观点的最满意的方式。”5月11日苏沃德对法国的上述邀请给予了非常巧妙的回答。在表示对拿破仑三世对波兰问题的关切和动机予以欣赏之后,苏沃德宣布:他相信沙皇开明和人道的特性会导致其“尽一切可能接受建议,只要这种可能与他以杰出的智慧和自控所领导的伟大国家的总体福祉是一致的”。他接着指出:尽管我们以赞许的态度考虑拿破仑的建议,但是在我们与法国、奥地利和大不列颠合作的路上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他声称:“考虑到本共和国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它复杂、独特以及颇得人心的宪法,美国人民对以智慧促成人类进步事业肯定是满意的,以此智慧,他们应该履行自治政府的权力,避免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与外国结盟、进行对外干预和对外干涉。”他宣布:政府的每次决定都经过美国人民深思熟虑的裁判而获批准,“我们的不干涉政策……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的政策,除非有最紧急的情况,该政策不会被放弃,它无异于一种明显的需要。”苏沃德的上述声明被抄送给美国驻英大使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Chades Francis Ad-ams)和美国驻俄大使卡休斯·马塞勒斯·克莱(Cassius Marcellus Clay)。并且克莱得到通知:他可以以非正式的方式让哥恰科夫亲王知道该声明的内容。
苏沃德回答法国外交部长的声明完全坚持和继承了1796年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的精神:只谋求美国的发展,不卷入欧洲的任何政治纠纷。这一声明是俄国求之不得的,因为所谓“不干涉”波兰问题就意味着放手让沙皇去任意屠杀波兰起义者。拿破仑三世虽然公开表示支持波兰人的意愿,但完全没有军事支持,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因此,苏沃德“两面光”的回答也未使法国丢失面子。德伊于伊斯向代顿宣布:他对“法国人对美国人的恳求所产生的结果一点也不失望,……的确,这种对我们的恳求已成为一种‘崇敬和尊重而不是其他什么。”不言而喻,俄国对美国的立场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当哥恰科夫要求允许发表苏沃德的声明时,克莱马上同意,为了证明自己同苏沃德是一致的,他说:“你们(指俄国人——笔者注)的立场是正确的,因而对我们强大的对手——他们正在积极地反对俄国——而言不可能触犯了正义。无论苏沃德的声明估计对英国和法国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形成了。由于我们国内外的道义支持,该声明的发表帮助了俄国。”苏沃德显然接受了克莱曾经向他表达过的这一观点,因为他完全赞同克莱的行为。哥恰科夫在5月22日的一封信中表达了沙皇对美国的感激之情:“皇帝陛下为美国政府对他关于俄帝国总体福祉的观点和计划的信任之情而深受感动。
……对于皇帝陛下来说,一个真正满意的原因是:他看到他以秩序和安宁为宗旨指导他的帝国的所有部分走稳定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一个国家的赏识,对这个国家,皇帝陛下和俄国人民怀着最友好的感情。……皇帝陛下高度地赞赏美国执行不干涉原则的坚定性……”
美国是通过反抗和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的国家,按道义它应该支持波兰的反俄民族大起义。然而美国却在严守中立政策、在坚持不干涉原则的幌子下听任沙皇镇压波兰起义。一方面,这是美国的传统政策,另一方面可以这说是苏沃德为了日后获取阿拉斯加而埋下的“伏笔”。因为早在1859年和1860年之交,俄美两国之间就在谈论阿拉斯加的交易问题了,1861年就任国务卿的苏沃德不会不知晓此事。美国对波兰问题的态度对阿拉斯加交易的重要影响在以前的研究中由于资料的缺乏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轻描淡写地随便一提。实际上美国对波兰问题的态度对俄国决定是否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至关重要,因为俄国非常介意别国对波兰起义的态度。拿破仑三世由于公开支持波兰起义而招来了俄国的愤恨。相反,普鲁士由于明确支持沙皇镇压波兰起义而赢得了俄国的好感。对德国的统一问题,俄国的传统政策是维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可是,当俾斯麦几次以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大业时,俄国都未加干涉。俄国以此报答普鲁士1863年对沙皇镇压波兰起义的支持。由此可见,美国对波兰起义的中立和不干涉对阿拉斯加购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中立政策和策略为什么会导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呢?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推行中立政策为自己牟私利。另一方面,欧洲列强想拉拢和利用中立的美国去削弱自己的对手。史实正是如此:1800年《圣艾尔德方索条约》中规定,法国不能将路易斯安转让给他国,拿破仑明却知故犯,将路易斯安转让给美国。他在谈到美国获得路易斯安那时说:“领土的增加将使美国的力量得到永久性的加强,我正是要给英国树立一个海上竞争者,这个竞争者迟早会挫败它的傲气。”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其中的一个目的是使英国陷入极大困窘的境地:“美国人对加利福尼亚的征服是对大不列颠在太平洋的野心的第一个有效的打击。他们对阿拉斯加的获得将使英国在太平洋的野心寿终正寝。夹在俄勒冈与阿拉斯加中间的英属哥伦比亚不可能有很大的前途”。
四、结论与推论
路易斯安购买和阿拉斯加购买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桩领土交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两桩交易都是欧洲列强纷争和美国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结果。英法争霸、法国远征圣多明各的惨败以及为英国树立未来的竞争者之动机,使拿破仑决定将路易斯安卖给美国。克里米亚战争所导致的国库空虚、阿拉斯加的无利可图和俄国对它无力防卫以及出于加强美国打击英国在太平洋的野心之目的,使亚历山大二世主动向美国兜售阿拉斯加。美国则全力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巧妙施展外交策略,以极为低廉的价钱将两地收入囊中。
路易斯安和阿拉斯加对美国的崛起至关重要。路易斯安购买是关键性的一步,这次购买,不仅使美国获得了新奥尔良和密西西比河这些对其商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地方,使它的版图和资源扩大了一倍,而且为它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铺平了道路。美国外交史专家诺曼·A.格雷比勒指出:“路易斯安那购买不仅保证了美国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而且给美国以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要求权。它将美国与欧洲强国在北美大陆有争议的地区西推至与遥远的海洋毗邻的地方。”路易斯安那的获取是美国夺取墨西哥位于太平洋沿岸领土和迫使英国与之瓜分俄勒冈地区以及购买阿拉斯加的先决条件。可见,路易斯安那的获取是美国由一个纯大西洋国家变成一个太平洋国家的最重要的一步。阿拉斯加位于美洲大陆西北角,隔白令海峡与亚洲大陆相望,濒临太平洋靠近东亚。对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的拥有,使美国掌握了控制北太平洋的战略要地,更不用提阿拉斯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了。无论从战略还是资源的角度来看,阿拉斯加购买对美国的强盛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苏沃德在回答什么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时刻时,毫不犹豫地说是购买阿拉斯加——‘但人们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会认识它”。
美国推行这种外交政策和策略不只这两个时期,坐收渔人之利也不只这两块领土。但是,一斑可窥全豹,从美国对这两地的购买中,可得出一个推论,即: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中立的外交政策与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是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立国之初的美国是一个位于北美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小国,国家税收和支出都远少于当时的菲律宾群岛。而大西洋对岸的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是历史悠久、国力雄厚的强国。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美国的缔造者为该国确立了明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1796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其《告别演说》中总结了处理与欧洲关系的经验:“涉及到外国时就我们而言,重要的行动规则是在扩大与它们的商业关系时尽量不要与之发生政治瓜葛。”“欧洲有一系列重要利益,这些利益与我们无关或只有微乎其微的关系。因此欧洲必然陷入经常不断的纠纷之中。这些纠纷的原因实质上与我们的事情不相干。所以,由于人为的关系而使我们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通常的变化之中或者欧洲的友谊或仇恨的通常联盟和冲突中,这对我们而言是不明智的。”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国力和国际形势来看,上述外交政策和策略是美国惟一可行的选择。在这条中立政策的指导下,美国人集中精力谋求商业扩张和领土扩张,尤其是向太平洋方向的领土扩张。
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长远的政策和策略。从立国初期英法开战的1793年一直到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6年的123年间,美国对欧洲都是坚持中立政策,或称“孤立主义”政策。在对欧洲事务执行中立政策的同时,在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领土扩张。除购买了上述两地之外,还吞并了得克萨斯、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在完成北美大陆上的“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后,进而扩展到太平洋:吞并萨摩亚、夏威夷和菲律宾。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一方面是避免与英、法等欧洲强国争斗,抓住机遇,大占便宜;另一方面则聚焦北美,向太平洋扩张,向逐步衰落的西班牙和弱小的墨西哥等国开刀,占领它们的殖民地或领土。广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和由于中立政策而导致美国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移民。以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美国迅速地发展和强大起来。
美国的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长期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责任编辑:宋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