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舒
【关键词】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主旋律
中国的改革开放年已走过了三十年,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更是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列出来,这也是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所没有过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国政府各级部门的角色定位正在由“为民做主”的管理者向“让民做主”的服务者平稳过渡。与之相应,中国媒体也开始由“代民说话”变为“让民说话”。由此,民生新闻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契机。
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栏目是2003年7月28日开播的,这也是安徽台建台以来容量最大的一档新闻栏目。开播当年收视率便突破了10个点,第二年的平均收视率超过了20个点。2003年安徽台的一份《“第一时间”专项数据分析报告》中提出,《第一时间》的开播改写了安徽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于电视剧(包括综艺节目)的历史,也是安徽台当年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至今。这个栏目已经连续五年多稳居合肥地区所有电视频道同时段收视率、市场份额第一位。
在安徽台当年的总体战略构架中,安徽经视《第一时间》的目标定位是“一档直接面向合肥市民的大型城市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让普通市民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知道每天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活资讯是栏目的根本宗旨。开播之初,收视率一路走高。但随着观众新鲜度的降低,各种“不良预后”开始逐渐显现,台里的专家阅评中也认为内容过于琐碎,缺乏深度,缺少精品。
不可否认。在民生新闻风貌初显的时候。它更多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小车祸、小纠纷、小投诉占据了节目大部分的篇幅。如此一来,琐碎不可避免,深度更无从谈起。有专家指出,民生新闻过于“抓小放大”,监督“无度”,存在报道平面化的偏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唱响主旋律,真正做好舆论导向。做到引导舆论,业内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例,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主动出击是栏目做出的第一步尝试。在以往的概念里,“联播”是时政报道的主阵地,是新闻宣传的主旋律,民生新闻只能打打“擦边球”。2004年,《第一时间》栏目开始承担本地的“两会”宣传,当时的要求仅仅是“介入”。2005年合肥市“两会”期间,《第一时间》以“提案、议案追踪”的系列报道主动参与,收到较好反响,这个策划也成为了栏目“两会”报道的保留项目。2006年以后,随着《第一时间》影响的扩大,栏目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省内重大主题报道任务,像以反映十六大以来安徽经济发展成就的系列片《收获》、对安徽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重大民生工程的解读《聚焦民生工程》等,通过在技术上将大题小作。一方面符合栏目的定位要求,同时也使以往“不人流”的民生新闻唱响主旋律,成为了新闻宣传的一个主阵地。
有观点认为,舆论监督报道是民生新闻的“发家之宝”,我们也不否认在民生新闻栏目开办之初,一些包含负面元素的报道比例较大。这种“破窗”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对民生新闻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特困人群因为各种原因,或生活困难,或求学无力,他们所代表的并不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自然可以归人“负”面报道的类别,但从实际的操作看却并非完全如此。2005年开始,《第一时间》栏目连续三年与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举办“我要飞得更高——爱心圆梦大学”活动,对上百名因家庭困难而无法迈入大学的贫困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报道。最初我们仅仅希望社会了解这些贫困大学新生。参与希望工程的爱心活动,我们也曾担心这样“低调值”的内容会产生其他负面效应。可从报道播出反馈情况看。担心是多余的,观众更看重的是学子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奋发精神。仅2007年,通过报道为安徽省希望工程募集的爱心资金就超过了1700万元,民生新闻贴近群众,引导舆论也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口号。唱响主旋律,民生新闻因其贴近性而更具优势。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完善,如今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共识:越是成熟的栏目,其在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同感越高。仍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例,几年来,栏目组已经与安徽省司法厅和合肥市司法局成功合作,并作为其唯一的电视合作伙伴,连续三年开展“农民工维权在行动”。2007—2009年,栏目面向普通市民开展了五季“映山红行动”,共募集了超过30万册图书和近千套体育器材,帮助40所农村小学建立了图书室、爱心工作室,完善了体育教学设施。应该说,在寻求新闻宣传主旋律的民生表达中,《第一时间》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作为一个永远的课题,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作者: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