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鹏
地处沿淮的寿县,是全国粮食、油料和水产百强县,如何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强劲的带动力,是寿县突破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当前,笔者认为必须以农业资源优势为依托,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多层次、有重点地发展现代农业,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撑。
稳粮是根本
中央一再强调,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是粮食不能出问题。寿县135.5万人口、177万亩耕地,110万农民中80%以上直接从事粮食生产。1996、2004、2006、2008年先后4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150.6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和潜力,我们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积极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实现粮食生产“双35亿”目标,即到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5亿斤,粮食加工产值达35亿元。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创建示范基地带动。按照“三规”(规划成园、规范作业、规模经济)和“四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标准。全县已建成规模化粮食生产示范小区35个,建成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45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30万亩,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2万亩;二是培植大户推动。近年来,通过中介服务、加强引导、规范操作,加快了土地合理有序流转,2008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8.4%,流转土地的78%用于粮食生产,涌现出200亩以上种粮大户160个,百亩以上种粮大户385个,50亩以上种粮大户近千个;三是社会化服务促动。深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实现一村一名驻村指导员,实施科技人户工程。整合县内劳动力就业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培训新型农民。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畅通“移动800”和“农技110”咨询电话,村村开通“乡情网”,农业技术手机短信用户达1.4万户。
增收才有出路
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农民工就业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更加有利于增加农民本土就业、拉动内需,同时也是农业大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现实举措。一是调优区域化布局,提升优势产业。宜种则种,宜渔则渔,宜养则养,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业”,促进了一批特色农产品族地的形成:二是实施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和改制重组,雨润集团等知名企业落户寿县,一批“农字号”民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拥有安徽华祥、板桥草席、三祥羽毛、盛华纺织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廷龙瓜子等19家市级龙头企业:三是加强专业化合作,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依托龙头企业、扶贫协会、营销大户,发展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协会35家;四是打造品牌化农业,提升比较效益。对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实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建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2万亩次,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品牌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4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创安徽省著名商标2个,华祥食品获自营出口权。“板桥”牌草席出口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夯实基础增后劲
寿县农业大而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亟待增强。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寿县东部新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南北动工建设合六武、合淮阜两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向南进入省会经济圈,向北融入“两准一蚌”城市群,全县“村村通”水泥路里程达820公里,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凸显。凭借,这一优势,利用新桥国际产业园和县工业园区,引进战略投资商,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大宗农产品产业集群。利用“一山”(八公山)、“一水”(安丰塘)、“一古城”(宋代古城),兴办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二是发挥治水兴利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对沿淮湖洼治理项目加大投入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和资金,增加县乡财政支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保庄圩建设,更新改造病险水库,整治湖洼滩涂,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多、水少”问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优良的灌溉条件;三是发挥惠农政策优势。我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把该补的及时补到位,把该减的减到最低限,把该做的服务工作做好,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办农民创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和优厚条件,吸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鼓励懂技术、善管理、有实力的农民县内就业创业,形成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加强商业组织培育
目前我国农村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公司加农户联合体,农产品专业协会,产供销一条龙等综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类组织与现代的农产品商业性组织开始接近。其特点是能有效地分解生产者的经营风险,同时能够大大减低商业组织的交易成本。高度细密的分工恰恰是“大市场”的内在要求。要求小生产者农民去直接对接大市场,其结果必然是供求大起大落。波幅难以收敛。所以说培育发达的商业性中间组织,降低农业结构调整成本才是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核心问题。
一是扶持、鼓励各类农产品逐步形成相对较为集中的主产区,形成各地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和特色,避免产品之间的过度竞争。比如在税收政策上要有所区别。鼓励主产区的农民成立自己的协会或合作社,以利于农产品批量进入市场,以利于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二是减低商业组织进入农产品经营的交易费用。鼓励凡是具备条件的各类城乡商业、企业组织进入农产品的经营领域,在进入的初期给予政策、程序及税收方面的优先、优惠待遇,同时引导他们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三是将农林特产税,从生产环节征收改为从流通环节征收,或与流通环节的某一税种合并。同时建议国税部门从农产品的集市贸易中退出。将小额的有关税种或并或留予地税部门征收,以涵养乡镇一级的财源。
四是在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各大批发市场之间,建立信息联网系统,无偿提供多变的市场信息。
五是为了提高小规模商业组织的信誉程度,政府可以引导他们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中某一专业业务。金融部门在对这类组织的信用作出评估后,即可以开展信贷业务。
乡镇职能的重新定位,转移工作重心
农业税免征仅仅是“少取”,乡镇应该在“增收”和“多予”上对农民给予更多关注,主要职能应是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心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要履行引导农民人市的职能。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要履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乡镇要花大力气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农村建设规划,并认真付诸实施,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愿协商投工投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彻底改变农村脏、乱、散、差的旧面貌。三是要履行引导生产发展的职能。当前,农民最盼的是快富,最缺的是资金、技术和信息。可采取选派乡镇干部到村组任实职,或乡镇干部身份和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乡镇派驻企业服务、引导外出务工、参与支农中介服务组织等形式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四是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方式,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
其次,加快财源建设,提高工作的保障能力。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仅靠国家有限的转移支付,很难满足债务化解、工资发放、公益事业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靠乡镇自身的发展。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了乡镇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狠抓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建立调动乡村两级消债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分类处置,积极稳妥地化解政府负债。三是建立乡镇债务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四是出台相关刚性政策和配套措施。
综上所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将会是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作者:寿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