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帆 张长莲
摘要:大学生正处在人格重建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人格形成产生了不确定性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和教育重心的偏离造成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弱化,不能满足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格重建的需要。文章分析了转型期大学生人格缺陷,反思高等学校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并且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重建;社会转型;人格教育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影响
人格是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稳定的自我特征,是决定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康的基础,也是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它是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各种心理过程、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感态度、道德信仰、审美情趣等构成要素。从青春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是人格的重建期,在此期间人格得到调整、修正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除了受到个体本身成长变化的影响以外,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人格的自主构建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变得更加不确定。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信念失重。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处于无所信仰、无所依托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又表现为混乱、盲目或为所欲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大学生往往存在“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简单、片面。
2心理状态失衡。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认同危机、经济压力、学业竞争、能力挑战和人际关系困惑等全方位的心理压力,他们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3意志品质薄弱。由于社会转型和大学生人格重建的交互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消极懒散、不思进取,任性随意、缺乏恒心,优柔寡断、缺乏选择决断能力,贪图舒适享受、缺乏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
4诚信缺失。在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待建立与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信用水平有待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有待养成。学校的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有意拖欠学费、逾期不还国家助学贷款等,在入党、评优、就业等关键时刻,部分学生采取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方式。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造成大学生的人格缺陷,高等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理想信念教育,以智力教育代替人格教育。第二,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代替人文关怀。第三,缺乏心理素质教育,以思想工作代替心理疏导。第四,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以理论灌输代替自主建构。针对上述问题,高等学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理想信念提升学生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人文关怀健全学生人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健全学生人格;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建构健全学生人格。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理想信念提升学生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来确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大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为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想信念的支持和保障。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人文关怀健全学生人格。大学是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场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高等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在教学管理方面,尽量采用弹性学分制,满足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的需要。要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以外,尤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具有内隐性、潜在性和辐射功能,通过调节情感、唤醒意识、塑造性格并支配行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健全学生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覆盖全面、分工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内容充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包括校级、院级和班级三个层次。各级组织既严密分工,又相互协作,实现无缝对接并全面覆盖。在组织队伍保障的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主要内容有:(1)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学生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完善。(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墙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关的宣传手册或校内期刊。(3)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常规的心理咨询,就可以缓解心理冲突、疏泄负面情绪、提高学习效能。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全面地、动态地把握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建构健全学生人格。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需要思考并回答许多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必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且创新地加以运用。运用理论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得知识变成了实践的工具,变成了信心和力量。在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的大量问题中,有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生们当前又无法解决,解决问题的目标就会驱动他们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新的知识。总之,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其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样,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和自主建构过程,关于思想道德的理性认识才能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其性格或人格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除了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外,理工科学生尤其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的重点要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放式地探究相应的对策。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或搜集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大中型企业的应用开发研究、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逐步实现,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社会环境更加优越。在实行收费制、后勤社会化和双向选择就业等改革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必将完善弹性学分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格教育。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