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俄语口译教学与研究之我见

2009-04-26 04:04王仰正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创新

提 要:口译教学一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英语专业已经有了高级口译考试,而俄语专业在这一方面落后于英语。俄语专业要想法赶上去,要走自己的路,形成口译教学特色。通过分析中国口译教学的情况,提出一些改进口译教学的建议,希望提高俄语口译研究和教学。

关键词:口译研究;口译教学;口译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24-3

My Views of Second Discussion on Russian Interpretation Studies and Teaching

Wang Yang-zhe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is a weak part of FLT in China. English major has already hold Advanced Interpretion Test and issued certification, but Russian major fell behind it. Russian major should catch up with English major by creating its own features in Interpretion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ion may give a chance to establish a new branch of learning — Studies of interpretion, the imagine should be evaluated by linguistic research areas. On the base of Chinese Interpretion Teaching researches, the author advises to ameliorate Interpretion Teaching, and expects young collegues to advance the Russian Interpretion Studies and Teach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can be facilitated by improving Interpretion Teaching. Meanwhile,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roactivity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interpreting studies;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studies of interpretation; innovation

1 关于口译

口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言语思维活动。翻译理论的建立与研究主要针对书面翻译,与其相比,无论是理论的建立还是实践,口译均未达到与书面翻译平分秋色的程度。

口译并非只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符号,而是把对方表达的信息借助于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保障语际交际成功的语言中介。口译有别于书面翻译的一系列特征,诸如无法重复、编辑、校正,无法借助辞书,无法要求对方将整个表述的内容提前告知,时间上不允许长久思考,翻译节奏由说话人单方面确定,说话人的各种不同发音、言语形式类型不统一等,使得口译人员不仅要注意语言单位的语义特点和伴随特征、翻译过程的语言体系组织和语言功能,而且要顾及各自语言“世界图景”的特点、文化信息的异同及说话人的言语思维特点等。

由于口译具有转瞬即逝性、现场性等特点,因此在口译时须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依据口译特点,我们认为口译应创建独立于书面语的翻译理论研究,建立“口译学”。

2 俄语口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对俄语口译教学来讲,也存在这一情况。

首先,从规模上看,就英语专业而言,国内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目前英语专业基本上在中国的各个大学都有,但是开设口译专业的只有北外、广外、上外等少数大学,大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翻译专业,更谈不上建立口译专业。英语的情况如此,俄语专业情况更是惨不忍睹。目前,包括北外、上外、黑大、北大、北师大这些有博士点的院校,俄语专业没有一家在本科阶段设有翻译专业,那也就更谈不上独立的口译专业。大多数院校也只能和我们浙江大学一样,以单一的口译课来代替口译专业教学。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翻译课是笔译课,口译教学的难度要比笔译大,有的干脆将口、笔译教学合在一起。目前,据我们所知,全国俄语还没有一所院校在本科设立专门的口译专业。

俄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在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及模式上与英语专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俄语专业担任翻译教学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口译培训。国外的口译教师一般本身有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职业口译专家,甚至是国家外交部的知名翻译。在中国,这样的人才按照现阶段各个大学的要求,是很难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就口译课的教学而言,由于国家各院校现行的教师考核制度,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教师大多注重科研轻视教学,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也相当有限。学生本身也忙于考取各种文凭证书,去选修、辅修其他课程,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

从教学对象上看,现在国内各大学学习俄语的本科生大多从零开始学习俄语,而且大多数的学校开设的是双语专业,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自觉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生掌握俄语的实际水平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从学时上看,俄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课一般安排在3、4年级来上,而且大多为一个学期,每周最多4学时,一般为2学时。授课对象也没有按照素质、成绩分类,学生俄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口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加上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译培训,致使口译课成为事实上的口头形式的笔译课,不能有效地进行口译技能训练。

各院校口译教学在班级人数规模、相关设备及实践环节方面都有待提高。口译教学要求班级越小越好,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一般学校俄语专业的学生都在20人左右,还有30多人一个班的,学生课上练习机会少。口译课应在语言实验室上,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另外,目前俄语专业还很少有机会组织学生口译实习,一是实习基地少,其次是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较难,这些都对学生的口译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影响。

对俄语专业来讲,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俄语口译教材。如今俄语的口译教材已经从无到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目前起码有三、四个版本的口译教材,但是真正要用这些教材上课,困难还真不少。应该说,教材的编写者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力图使口译的题材内容全面,有政治、外交、外贸、文化交流、旅游参观访问等,但是关键缺乏的是口译技能训练的材料、方法,如听力、反应力、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等。当然要在一个学期内,在上述诸方面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很难做到,但是这些技能起码在教材上要有所体现。应该说,最近国内出版的俄语口译教材有了可喜的进步。В. Н. Комиссаров在他的“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的最后也只列举了口译教学的一些方法,但是有一定参考价值(Комиссаров 2004)。

3 口译教学设计

加强口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就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笔者提出如下拙见。

3.1 着力加强基础综合训练

口译课是一门综合技能课。口译需要译员具有母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听、说、读、译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以及对口译特殊技能的把握。口译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其表现形式为“听”与“说”。无论是俄语还是汉语,听首先是基础,只有听懂了别人的原话,才能谈得上翻译,口译以口头形式转达说话人的原有信息,没有听懂就谈不上翻译。对译员来说,听、译、说的这一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多形式的处理过程,要求译员一心多用,在听的时候就要进行分析、记忆、处理信息,然后翻译,最后表达出来的是已经转换的母语或者译语。许多时候,特别是交替翻译时,还要记笔记。这一链式的多任务处理模式要求译员在认知概念的基础之上,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这是一个高度紧张,要求高度熟练的处理技术。如果某个环节不熟练,某个环节上卡壳,精力投放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其他任务的完成进而导致译语质量下降,或者忘记原语而翻译不出来。这涉及词汇量、语法规则、理解表达能力等各项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口译教学,就必须首先在基础阶段打好语言基本功,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和改革本科生的听、说教学。

3.2 着力加大听力训练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听不懂。听力不过关往往是口译的最大障碍。我们知道,听力水平的高低是口译成功的基础,听不懂就谈不上翻译了。在国内,我们的教学一般是重读写,轻听说,加上目前课时的削减,使得原来有听力课大多不能再单独开设,如有单独开设也只是在低年级以每周两学时为高限。这种情况使得学生的听力很难达到口译的要求。

本科4年期间听力教学应不间断,到了高年级,就应以鲜活的语言材料为主,例如可以利用俄罗斯Вести, Первый канал等电视节目的语速来训练。此外,在听力训练时选材的多样化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地道的俄语表达方法。目前的广播、电视、网络上的可视信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视听条件。学生只要努力,教师指导有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学到鲜活的语言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

在听力课上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口译笔记方法和能力、主题思想识别能力、数字翻译技巧,分散使用注意力的方法技能、理解能力、复述能力、综合叙述能力及语调、语速等技能。这些技能的训练要求是教师事先准备,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

3.3 着力加强口语训练

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译的必要条件。口语课作为单独的课程可能已在大多数院校被取消,或者改为视、听、说课。实际上,口译的许多方法技能均可在口语课中得以锻炼。这一任务大多只能落在口笔语综合实践课(即精读课、综合课等)上,特别是这一课型中要回答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谈自己对问题的观点看法,进行辩论,讨论都是对俄语口语能力的良好培养。一位优秀的口译人员,不只是语言能力过关,而且应该在口译技能,口译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应变策略、心理素质诸方面同样都是优秀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俄语界,很少开设“公开演说”(риторика)这门课程。

3.4 着力加强知识平台课程群的建设

一个好的口译人员,除了语言能力、翻译技能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知识面问题,也可称为语言外知识问题。由于口译涉及面广,领域多,译员除了必要的外语能力外,还应该是个“杂家”。不仅要很好地了解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土人情,而且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土人情。在进行某一主题翻译时,应对该主题能知其然。这些知识的来源除了学生的勤勉以外,各学校的知识平台课程群建设也尤为重要。这些知识课可以为学生在各个领域打下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通才型、复合型的转变。

3.5 着力改革口译教学方法

对于口译教学,俄语界一般都设在高年级,且课时较少,各校在师资上也是因人设庙的情况较多,我们目前也大多无力或无法请口译专家开课。另外,国内缺少理想的口译教材也制约着这一课程的开设。作为理想的教材应有教师用书、有声音、有图像。但是,教师也不能照本宣科,应不断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设备,鲜活的语言材料,模拟各种情景,与时俱进,以解决课时不足以及教材缺陷等问题。

口译课是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有良好的语音语调、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能力、口译能力等。口译教师对口译的特点要有深入了解,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口译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方法上要力求避免口头形式的笔译课,这种方法基本上是没有脱离笔译课的模式,与笔译课的区别是以口头形式进行;另一种是口语训练课,教师主要培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一般口语课的不同之处是以翻译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口译教学应该以技巧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如训练学生记口译笔记、如何分散注意力做到一心多用、如何训练短时间记忆能力、笔记、跟读、复述、公共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技巧等等,同时兼顾各种口译题材的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口译教师要能做到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善于发现相关材料用于教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也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口译是有别于书面语翻译的一门技能,现阶段应加强对其研究,我们强调建立口译学也是矫枉过正之举,希望能引起重视,引起更多人进行研究,建立俄语专业的口译理论。

口译教学是目前俄语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加强和改革口译教学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各课程教师协作来形成合力,并建立相应的课程群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口译教学应以针对性地训练口译方法技能为主,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强化口译教学效果,使得俄语专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鲍 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王仰正. 俄语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 中国俄语教学, 2003(1).

朱达秋等. 实战俄语口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Комиссаров В.Н.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 [М].М.: Изд. “ЭТС”, 2004.

收稿日期:2008-09-20

【责任编辑 郑 丹】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创新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