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见考点解析

2009-04-24 09:51何玉文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意实词文言

何玉文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近年来,呈现在中考语文考卷上的大约有四种类型,下面笔者作简要的解析:

一、文言词

文言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各地考纲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对文言词的考察是一个不变的趋势,文言词的考点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通假字2古今异义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其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较为简单,学生只要注重平时积累,通过反复记忆即可掌握。文言虚词中常见的是对“之”“而”“其”“以”“于”的考察,相对实词而言有些难度,但只要通过一些常见题型的训练也可以找寻规律,从而获得一把解题的金钥匙。比如“而”的用法有这样几类:1表并列关系,判断标准是“而”前后的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如“泉清而酒冽”。2表顺承关系,依据是“而”前后的两个词有先后顺序。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表转折关系,较为容易判断,可以理解为“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4表递进关系,一般翻译为“而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5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现代汉语中仍可见这种用法,如“郁郁而终”,“款款而行”。

二、文言句

对文言句的理解也是中考文言文中一种常见题型,只要抓住了句中的关键词,那么文言句的翻译也不难应对。在翻译文言句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忠实原文,力求关键字的落实。要想达到这一点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牢记一些常见文言词的意思。比如“是”通常理解为“这”,“是以”理解为“因此”,“故”对应“所以”,“行”为“走”,“走”为“跑”等。二是译句力求通顺,有些学生在翻译时,一味的照搬原来的语序,结果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再如定语后置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应该理解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位于偏远的江湖”而不是“处在庙堂的高处,位于江湖的偏远。”另外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在翻译时一般也要补出,这样才能文意贯通,语言流畅。

三 、文意分析

在大致理解了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文意分析的相关题型只是考查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发散和延伸。通常题型有根据要求提炼或概括,针对文段谈体会,或联系实际说观点等。这类题目只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上下推导并认真思考,就能给出准确完整的回答。这项练习可在平时学习文言课文时进行,学生可自行研习课后相关练习并可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会练就解决这类问题扎实的功底。如2008年湖北黄冈中考最后一道文言题目是: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这就是一题开放型文言分析题,考生只要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且表达准确即可得满分。

如今不少省市的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已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相信“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只要立足于课内文言词句,掌握过硬的基本功,认真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实践,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我用一首歌谣来总结文言文的复习对策:

立足课文,牢记注释

有效整理,总结规律

词不离句,联系语境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文意实词文言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参考答案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