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玲 赵学军
[摘要] 回顾2005~2007年运用中医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霰粒肿186例,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病程在7 d之内且无脓液形成者共179例,经治疗1~2次后,痊愈170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为96.24%,显示中医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霰粒肿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医中药;针刺疗法;霰粒肿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83-01
霰粒肿又叫“睑板腺囊肿”,中医称“胞生痰核”,是常见眼科疾病。中医认为系由脾胃二经蕴热与湿痰混结,阻塞胞睑之经络,结成痰核。使用抗生素眼膏无针对性治疗作用,仅以防止继发感染。因霰粒肿为慢性炎症,疗程长,轻者尚需服用一段时间的化痰散结方药,重者则需施行手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难以根治。笔者2005年5月~2007年6月运用中医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霰粒肿186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例中,男89例,女97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7岁,平均34岁。18~45岁者129例。病程1~3 d 154例, 3~7 d 25例, 7 d以上7例。
1.2适用范围
病程在3 d内其疗效最佳,一般经1~2次治疗即愈;病程在5 d以上或有脓液形成者,应每日针刺1~2次,连刺2 d,且需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若病程超过7 d则针刺无效。
1.3治疗方法
治疗前停用一切抗生素及外用药。在背部S7~T8,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一般有1个或几个,且压之褪色,放松即速复原。若无反应点,可在背部第3、4胸椎旁开1.5寸处刺之出血亦可,右眼疾刺左侧背部,左眼疾刺右侧背部。操作宜在光线充足下进行,患者骑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选好部位,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示指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尖对准选好的部位,垂直进针深0.2~0.3 cm,速刺快退,以出血为度,点刺后不按揉针孔,使其出血,并可轻轻地按压针刺部位附近,以排出旧血0.2~0.3 ml (如不出血或出血太少疗效差),随后用干棉球按压数下即可。同时按中医辨证进行治疗,痰湿阻络者可用化坚二陈汤加减: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2 g、甘草6 g、僵蚕10 g、黄连6 g、薄荷6 g;痰热内结者用清胃汤加减:栀子10 g、石膏15 g、黄连6 g、连翘15 g、黄芩10 g、甘草6 g、枳壳10 g、苏子10 g、陈皮10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上药放入生水中浸泡30 min,1剂煎3次,每次取汁200 ml,3次合调,分早晚各1次温服。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眼疖完全消失,眼睑活动自如,无疼痛感;显效:眼疖基本消失,眼睑活动时,感觉微痛;无效:眼疖未消失,仍有疼痛感。
2.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病程在7 d之内且无脓液形成者共179例,经治疗1~2次后,痊愈170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为96.24%;另7例因反复发作、病程达7 d以上或有脓液形成而无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28岁。2006年7月18日初诊。右眼红、痛有肿物1周。查:右眼睑内有绿豆大颗肿粒,边界清楚,皮色不红,无压痛,舌苔白腻,舌质淡,脉缓。针刺2次并二陈汤4剂后,肿块完全消散。
患者,女,19岁。2007年1月24日初诊。主诉:眼涩不舒,伴双眼睑肿疼3 d。查:双侧胞睑内各有一米粒大的圆形肿物,边缘清晰,皮色如常。咳嗽痰黄,咯之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其余正常。针刺3次并清胃汤加减4剂后,肿块完全消失。
4 体会
西医认为霰粒肿是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1]。中医认为系由脾胃二经蕴热与湿痰混结,阻塞胞睑之经络,结成痰核[2]。中医五轮学说认为,眼与全身脏腑密切相关,脏腑的精、气、血、津液上注于目,目得濡养则能视万物、别五色,即目受血而能视。精血上荣,又赖经络之运行,故眼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均与眼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阴心经其分支自内眦联系目,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连目系。正如《灵枢·大惑》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素问·五脏生成篇》[4]:“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口问》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都指出眼是脏腑经络之气血会聚之所。一旦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再加上风、热、火毒之邪内入或内热外发,或内外合邪,均可循经攻目,从而引起霰粒肿,并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反应点。风、热、火为阳邪,易伤阴耗液,灼伤脉络,使血流不畅,脉络阻滞,即成瘀血。背部S7~T8是脏腑所在区域,在此区域内寻找阳性反应点,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可清除脏腑经络之邪热,祛瘀生新,疏通脉道,调整经络气机,使血流通畅,从而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同时按中医辨证进行治疗,痰湿阻络者可用化坚二陈汤加减,痰热内结者用清胃汤加减,而达治愈疾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家良,慧延年.眼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
[2]方能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0.
[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0.
[4]王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8.
(收稿日期: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