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2015-05-26 21:03申斌于川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综述

申斌+于川

摘要: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方法(体针针刺法、特殊针刺法、其他针刺法)、留针时间、介入时机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综述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吸烟嗜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中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中风的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偏侧肢体瘫痪最为常见。笔者对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综述,显示出针刺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1 临床治疗进展

1.1 针刺方法

1.1.1体针针刺法马立新将治疗组119例采用体针针剌治疗与对照组122例采用西医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 40%和64. 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康红将8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0例和对照组306例。治疗组针刺双侧;对照组仅针刺患侧。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274例(47.24%),显效168例(28.97%),好转129例(22.24%),无效9例(1.55%),对照组痊愈94例(30.66%),显效68例(22.30%),好转103例(33.80%),无效41例(13.24%):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秦娟将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显著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苏建峰等将106例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3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 47%,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 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卢春玲等将12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取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2 特殊针刺法 侍小丽等将1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以患侧手足三阳经穴为主,采用开阖捻转补泻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法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7.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姜方建等用头皮针抽提法治疗3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 75%。其手法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为特点,行针后产生热、胀、麻等感应,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引起神经冲动,有利于患肢恢复。

薛金缓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5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说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疗效满意。

董赞将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督脉经芒针透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用Ashworth肌张力评定法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肌张力的情况各评定1次。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张文立等将105例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体针组和透穴针刺组各35例,均行基本康复治疗。体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针治疗;透穴组加用透穴针刺治疗。3组患者Barthel (BI)积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黄靖宇等将45例确诊中风上肢瘫痪患者予以针剌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穴,以巨刺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5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 56%。

郎建英等将79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疗法。治疗后两组简化的Fugl-Meyer评定分值和ADL评定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何晓华为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 (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Ashworth级别降低(P

娄必丹等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及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的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并增加关节活动度。

1.1.3 其他针刺法 叶忠等用头皮针加腹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腹针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滑肉门(患侧,中刺)、上风湿点(患侧,浅刺)、外陵(患侧,中刺)、下风湿点(患侧,浅刺)。对照组常规针刺加电针。结果两组愈显率分别7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柴英芳将87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头针组296例、体针组114例、头针配合体针组463例,对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98. 3%、92.1%、99.1%,头针配合体针组疗效均优于头针组、体针组(尸<0.01)。

王丽平等研究头皮针、体针叠加疗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体针)和观察组(体针十头皮针),采用修改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两种针法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疗效。结果发现头针、体针叠加疗法对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

王波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空白对照组(A组)给予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配合循经辨证取穴法针刺治疗;观察组(C组)在A组基础上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胡从富采用针刺配合挑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60例,3个疗程后观察,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吴志敏等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疗程为14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对照组为73. 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吕蕊等将7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中风偏瘫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1.2 留针时间

针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目前公认的体针留针时间为20~30 min。何扬子等将2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 min。主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6%、52%和58%,大部分指标也显示随留针时间延长而改善幅度较大的趋势,留针时间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存在一定时效联系。房丽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头针治疗疗效的比较研究显示,留针12 h疗效优于留针15 min。李海舟等对头针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显示,长时留针组(24 h)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30 min)(P

1.3 介入时机

石学敏等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不同发病时期缺血性中风1922例、出血性中风601例,结果表明,经针刺治疗后,发病10 d以内组的痊愈率与稳定期(发病第11~20 d)、恢复期(发病第21~120 d)及后遗症期(发病第4~1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0 d以内的3组(分别为病程≤48 h、49~72 h和4~10 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谭桂兰观察比较了病程分别在1个月、1~3个月和3~6个月3个不同时间段脑梗塞患者的针刺疗效,结果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尤其是1个月内开始介入针刺的病人疗效最佳。解庆凡等将19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在发病72 h、2周、4周3个时间段介入治疗,结果发现,发病72 h、2周内介入组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较4周组显著提高,由此认为针刺介入越早效果越好,且具有安全性。东贵荣等于病灶侧百会穴至太阳穴采用头针透刺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56例患者均于发病l d内开始针刺,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组和血肿碎吸组,表明针刺疗法能促进病灶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消退,并无脑出血再发风险。刘孔江阐述了针刺早期介入重症中风病的必要性,其根据是针刺治疗能够保护脑细胞,调节脑部供血,并及时处理卒中并发症。

2 评价与展望

针刺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肯定。针刺方法众多,目前多采用体针、头针或多种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的最佳介入时间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即在急性期病情不再进展、生命体征平稳且不影响临床救治的前提下,针刺介入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目前公认的体针留针时间为20~30 min,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快速针刺不留针能明显减轻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然而头针的留针时间以多少为宜,尚无统一认识。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目前的临床文献来看,大样本、随机对照、设计严格的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献相对偏少;第二,观察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不能严格遵循随机、双盲、重复和对照原则选择病例;第三,影响针刺效果的诸多因素,如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留针时间等标准各异,为系统研究其临床疗效增加了难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统一与针刺疗法相关的量化标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疗效评价,使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针刺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