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同伟
针对医改这个复杂的社会工程,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周良辅教授。他的一席话道破了医改的关键所在:“在政府主导下,医生是医改的主体,三级医院的医生是主体的主体!”
医生载体:政府主导广覆盖,三级医院是关键
周良辅委员说,医改从第九届全国“两会”提到现在,进步很大。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得很具体,抓了五个重点,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些充分体现了医改在政府主导下,广泛覆盖社会多个方面的问题。
“新农合”、城镇医保在沿海发达地区搞得很好,但在西部贫困地区还有待发展。在大城市、城镇里的少数贫穷人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社会最底层的医疗问题,还有待政府给予解决。周良辅委员重点提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在贫穷阶层。国家应该采用“免费医院”等形式对社会最贫困群体进行帮助。同时要更加细化医保工作,推出对各种保险负担的所谓“小病”和“大病”的标准和具体方案。
周良辅委员还指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应该是以三级医院为关键,把公立三级医院医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医改成败的关键。将一定的补偿机制运行起来,坚决搞活,不能“以药养医”。医疗卫生事业搞活了,也有利于抵制危机,拉动内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要尽快拿出一个具体方案,而不仅是一些抽象的政策。
医生教育:交流互动,全科培养
当问及为什么医生、医学毕业生都不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时,周良辅委员说:“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在下面除了待遇不行外,也没有好的教育环境。这也需要政府主导,找些政策来调节。”
教育的不足导致基层医生技术水平的不足,但可以通过到三级医院学习的方式来弥补,这是一个涉及到管理教育的问题。周良辅说,上海现在实行三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托管,三级医院医生到下级基础医院、卫生院去指导,基层医生到上级医院去培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这个办法很好。
社区医院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加强社区医院的人力建设,也需要加强三级医院的参与才能做得好。调动好三级医院医生的积极性,和社区医生搞好交流、互动,才会让社区医生安心并发展。
在明确“小病”和“大病”的界限上,社区全科医生需要有较高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和教育还很落后,国内尚没有全科医生的教育,即使是专科医生教育,也是刚刚起步,目前只有从大学生里培养,或是在内科医生里再培养,只要再学习一些小型手术和儿科、妇科等相关知识即可。近几年国家也在积极去做,在社区医院的投入不断增加,并且不断加强教育、再教育幅度。
医生管理:健全机制,合理布局
在国家对医生的教育机制不断健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国家法治建设和适当的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实行全民补偿不太现实,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全部补偿的,只是有选择地进行。此外,还要健全对医生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的机制建设工作,对医生的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要建设好这一系列机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式,包括考核等内容。
政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一方面,此外还要有合理、确实的人才流动办法,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导来完成,搞活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合理的布局,医生要用管理制度来约束。现在对医生的思想工作多,制度管理少,这是个不足的地方。
周良辅委员大力呼吁:提高广大医生的积极性,医生是医改的主体,三级医院的医生是主体的主体!若能突破这个最难点,医改这盘棋就走活了。
周良辅委员简介
现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WHO神经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研组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卫生局专科学术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委,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