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文献研究现状及现代研究方法

2009-04-23 10:04佘侃侃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

佘侃侃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方剂文献研究的研究内容,总结归纳了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方剂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 方剂文献;方剂配伍;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09-02

两千多年来,中医方剂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据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不完全统计,各种中医药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近10万首。方剂文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蕴含在方剂文献中的中医辨病、立法、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从而寻找、筛选有研究价值的方剂。

目前,方剂现代化研究可分为以阐明方剂效用物质基础为目标的实验研究和以整理挖掘历代方药文献为目标的理论文献研究两大领域。尤其是对方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研究,为有效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方剂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述如下:

1方剂文献研究内容

1.1方剂功用和方剂治法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中医证、法、方、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统一和密切的逻辑联系[1]。相似的组方结构反映了方剂组成的规律性,相异的方剂结构体现了方剂配伍的多样性,当这种多样性在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必然显现出内在变化的规律性。以中医治法理论为基础,对跨历史、跨地域的体现同一治法的同类方剂以及验案进行分析,总结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对类方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2]。刘向哲等[3]对收集的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的古今方剂进行统计,比较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遣药组方的异同。李大庆等[4]收集古代养肝中药方76首,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率,选择频率最高的三味药物,即枸杞子、菟丝子、生地,从而探讨三者在该类方剂中的配伍用量规律。

1.2方剂主治病证

通常治疗某一病症的处方中的用药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药在治疗某病症中的地位。因此,以某一主治病症为切入点,以原始病案资料为依据,收集的古今医学资料中用方案例,在对中药进行功效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各类中药在处方中的使用频率,发现频数最高的药物,即该类病症组方中的主要药物。或者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药、证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

李认书[5]基于脾胃方探讨了药物、症状、病机之间的对应关系。陈波[6]基于脾胃方对核心药物、药物之间、症状之间及药、方、症、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挖掘试验。刘娟[7]基于脾胃方分析了药对配伍的性味、剂量、功效及主治症的特点。韩佩玉[8]基于采自《方剂学》之基本方探讨了症-证关联模式。尚景盛[9]通过对半夏泻心汤医案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挖掘试验从药味加减和剂量变化以及主治病症方面探讨半夏泻心汤方剂的配伍规律。李园白[10]对选自现代医案的治疗4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方剂进行了高频药物、症状、证型与药组之间关系的挖掘。雍小嘉[11]对挖掘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研究。陈守强[12]基于丁书文教授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门诊医案从药物频率、药性、药组及药物与证型、症状及病名等多层面对丁书文教授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

1.3从医家及其著作入手

收集医家医案和医著中的载方,结合其学术思想,探讨医家的处方配伍规律。如李恩庆物对《傅青主女科》中产后病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出产后多虚,宜补勿攻;产后多痰,宜化勿破;产后多寒,宜温勿凉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对妇科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陈新宇[13]以蒲辅周的医案医话和相关论著为背景,从法与方、药与方、选方与制方等方面,探讨了蒲辅周先生遣方用药的独到经验。

2方剂文献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统计方法开始引入中医文献研究。最早曾大方[14]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处方,张春荣[15]对《伤寒论》方进行方药统计分析。这一时期,鉴于计算机性能偏低,多变量分析方法还没有普及,应用范围还比较窄,用药频数是这一时期中医文献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的主要考察对象。

20世纪80年代末期,统计软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运算的高速度和高精度,为深入地进行中医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客观条件。谢鸣[16]在系统整理中医血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历代100首补血成方和现代名医100例补血验案处方中的药味配伍进行统计考察,总结出中医补血方的配伍结构模式及其配伍的核心药味。刘惠玲等[17]用dBASEII编程对《名医类案》中416首方刘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名医类案》包括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在内的核心方剂和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获荃等13味核心药物,提出以该书资料为背景的历代医家以温补脾肾、滋养气血为主的治疗思路,反映了这一时期方剂文献分析研究中广泛使用频数分析方法来处理较大信息量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统计软件的逐渐普及大大促进了病症方药规律方面的文献研究。研究者们开始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验案或方剂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来探讨特定病症的诊治规律。蒋永光等[18]分别收集《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和李东垣著作中的脾胃方,整理后建立脾胃方数据库,应用模糊聚类、系统聚类等方法,对脾胃方中的所有用药,根据功效及四气五味分别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繁项集探寻脾胃方的用药规律。根据症状、病机筛选出相应的药物,采用相应分析方法寻找病机与药物、症状与药物间的对应关系。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一药一症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为临床准确、合理选用方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能得到很好的专业解释,为数理统计原理运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成功的例子。

统计软件分析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出现,统计和计算技术领域专家的参与推动着历代方剂配伍规律的深层挖掘。近年来己见有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KDD技术对方剂的配伍关系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也有采用基于语义模式进行概念及其关联获取的方法。在方剂分析中,聚类可以发现方剂间的共性、个别和特异性。针对人们往往会忽略掉方剂中的个别和特异现象,多将其视为“例外”,或“异常现象”的情况,运用粗糙集理论,对例外数据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之,近10年来,中医方剂文献研究在研究手段与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方法是其显著标志。诸如聚类分析、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等方法在处方配伍规律分析中的运用促进了研究重点从分析主药和用方剂规律转向对证治规律的系统分析。

3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目前方剂文献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方剂多来自于部分医著或期刊,资料收集不全面直接影响着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其次,由于中医历代文献中的内容繁简不一,语词歧义突出,直接引用和处理原始信息,不是丢失大量信息,就是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绝大部分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失于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中对诸如病名、证型、症状、方药名称、历代药味用量、功效表述等规范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目前,中医数据标准化工作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制订适宜的数据规范标准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再次,由于数据挖掘中涉及依据资料特点进行一系列算法编程,其专业化程度较高,一些研究对在整体意义上选择数据处理策略考虑不够,数据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大大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
《风诗品鉴》的研究方法透视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
浅析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