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摘要: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在全国高校都是普遍现象。要走出困境和低谷,当务之急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现代汉语的激趣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探索;激趣方式
作为一门以提升受教育者语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现代汉语”课程在整个中文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迫于学分和纪律而走进现代汉语课堂,这在全国高校都是普遍现象。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我们认为,要扭转目前现代汉语教学“不受欢迎”的现状,走出困境和低谷,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动手脚,锐意改革。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对现代汉语的激趣式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激趣方式
当前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跟同行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现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中小学12年基础教育中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很大的雷同。另外,当前影响较大的几种现代汉语教材,大都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虽然陆续都有修订本出版,但由于其理论方法一直“深受描写语言学的影响”,因此,在语言研究的总体思路上,总是着眼于表层探讨和结构分析的情况居多,而着眼于深层理据和内在机制的情况较少;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是概念性的知识讲述较多,而知识的运用讲述较少,循规蹈矩的陈旧语例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语例少。这样,对于思维活跃、有着强烈求知欲和求新求异心理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他们感到有任何的挑战性。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重组和取舍,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鉴于现行教材与中小学语文知识的高度雷同,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重组和有效取舍。例如,对中学阶段讲得较多的如语音部分的声母、韵母、声调,语法部分的主、谓、宾等句子成分,修辞部分的反复、排比、对偶等,可以不讲;对中学阶段有所涉及但讲得不多的如汉字的造字法、复句类型以及多重复句的划分等,可以讲,但应尽量少讲;而中学阶段没有涉及但对学生的知识建构有重要作用的如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词义的引申和演变机制、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以及语用原理和原则等,则应作为我们讲授的重点多讲。这种对教材内容的有效重组和取舍,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且也可以淡化内容的重复雷同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
2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语言规则的深层理据进发,让理性的光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鉴于现行教材“重表轻里”的语言学路向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全面了解,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深层理据进行探讨,即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而且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例如,量词是汉语也是汉藏语系语言重要而鲜明的语法特征。一般教材在讲到量词的用法时,只说量词“不单独使用,而是要跟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接着就是举例说明,如“一头猪”“一尾鱼”“踢了一脚”“亲了一口”等等。可问题是,为什么“猪”可以说一头一头的,“鱼”却不可以说,而“鱼”可以说一尾一尾的,“猪”却不可以;就动量词方面来说,同样是用“脚”踢,为什么“踢一脚”可以成立,而“踢一左脚…踢一右脚”不能成立;同样是表示用“脚”作为器官工具的动词,“踢了一脚”可以说,而“跑了一脚”、“走了一脚”却不能说。这些都关涉到量词组合的深层理据,也是大家熟视无睹的,在汉语量词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这些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到学生面前,引导和促使他们去解答、去思考,才能摆脱“纯表层教学”的束缚和影响,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语言的兴趣。
3要精心挑选教学语例,让学生从语例本身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任何语言规则(包括表层规则和深层理据)的探讨,都需要语言实例去阐述和说明,因此,语例是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汉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时刻注意语例的精挑细选,尽可能挑选一些跟我们的社会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例作为讲解的范例,那必能收到很好的功效。例如:在“语音”一章讲到声母、韵母的方音辨正时,我们总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粤方言区学生常常出错的词语作为讲解的范例,如把“lao shi(老师)”说成“lao xi”,把“qi huo(起火)”说成“qi fo”;在“词汇”一章讲到用字规范时,我们也尽量举大家身边的例子。例如,广州东风路的“粤海集团大厦”把“厦”写成“廑”,街边一些摩托车修理店把“摩托”写成“么乇”;在“语法”一章讲到语用歧义时,我们举了下面某饭馆玻璃橱窗上既可让人理解为“大饼+炒饼+驴肉”又可理解为“大炒驴+饼饼肉”的特色食品名来讲解语用歧义的特点:
大炒驴
饼饼肉
在“语用”一章讲到“仿拟”时,我们举了大学生很熟悉的一些校园流行语如“晒月亮”(指晚上和恋人出来散步)、“每周一哥”(指大学校园频繁更换男友的女生)等来阐述这一辞格的性质和特点。这样,由于这些语例本身跟学生的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把它们作为范例讲解时,学生顿时热情高涨。
4要适度引进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开拓学生对待语言的理性视野
最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语言学的研究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适当引入当前语言学界比较成熟的新的科研成果,那既可以改变目前现代汉语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与科研脱轨的现象,而且由于新的理论方法往往对语言现象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因而可以大大开拓学生对待语言的理性视野,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语言学近些年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谓如日中天,如火如荼。因此,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引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比喻”这一传统辞格,现有教材一般都只对其定义、类型、表达效果等稍加阐述就草草了事。其实,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辞格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言语实际中拟造出新颖且符合题旨情境的比喻句。而在这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已有一些较有说服力的成果。按照这一学派的观点,比喻是建构在对事物相似性提炼、提取的基础之上的,而事物的相似性可分为感官的相似和超感官的相
似两大类。要使我们拟设的比喻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关键是要能根据特定的题旨情境对这两类相似性进行恰当的取舍。因为从语用功效看,这两类相似性各有其表达功能:感官的相似侧重于事物的表象,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外表;而超感官的相似侧重于事物的内在属性,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认知语言学关于比喻相似性的这些精辟的阐述和精湛的见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待语言的理性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其实,只要我们能注意把握学科动态,善于从中吸取营养并把它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对现代汉语课提不起劲”的现状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对于其他辞格的教学,我们也有意识地引用了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范畴与原型、图式与完形等来讲解,也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激趣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从方法上看,在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从纯理论的单向教学向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双向教学延伸和拓展
现有教材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讲解,大都重理论而轻应用。其实,任何理论学习都应该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那些看起来枯燥的概念、原理与具体的语言实践相结合,在概念讲解的基础上突出其应用价值,那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现代汉语的知识体系中,一般认为,“词汇本体系统”(包括同音词、同形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的教学是很单调的。如果光停留于概念的讲解,那当然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重心放在这些概念知识的应用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应用潜能,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是把这些概念的讲述同新闻标题的写作、广告语的创作以及电视栏目和网站的命名结合起来进行的。在讲述那些表达新颖、富有创意的案例之前,我们总是先向学生展示出具体的语用场景,然后让他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新闻记者或广告语创作者等去换位思考。这样,当他们运用同音词、同形词、多义词、同义词等去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和创作时,不仅不会因为概念的简单枯燥而产生排斥感,而且还会对这种语言运用产生极大的兴趣。
2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与可控中完成课堂学习
在当今大学课堂上,随着人们教学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去除‘填鸭式的‘满堂灌,尽量让学生学习自主”,这已成为高校教师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具体的教学程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探索。这主要包括:
(1)尽量多采用归纳式的教学法
现行教材对知识的讲解,大都是从概念、规律出发,然后用实例加以验证,显然,这是演绎式的编排方式。作为教材,这样的编排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学生以汉语为母语且对教材中绝大多数概念都有所了解,因此,要对他们有效进行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并让他们真正做到学习自主,就不能再过多地采用这种从“概念,规律”到“语例”的演绎式的教学程序,而应多采用从“语例”到“概念,规律”的归纳式的教学程序。例如,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单、复句的区别向来是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对单、复句的概念有一定了解,因此,这部分的讲述就不宜再以概念、规律为出发点,而应把大量模糊易混的语例直接摆在学生面前让其加以辨认。如:
①a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
b我们爱祖国,我们爱人民,我们爱和平。
②a因为你的缘故,他来了。
b因为你来了,他也来了。
⑨a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
b这是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
事实上,当学生们经过相互比较、激烈辩论,并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一致意见时,单、复句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跟演绎式教学法相比,归纳式教学并不只是教学程序或顺序的反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机会。
(2)尽量多采用设问式的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最有效的思考,就是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预先设定好问题情境后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这样,设问式教学法,也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例如,针对学生总是把“语音”跟“声音”等同看待的特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是不是语音?气喘声和打喷嚏声是不是语音?鹦鹉学人说话的声音是不是语音?同学之间上课讲小话的声音是不是语音?针对学生对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常不加区分的特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姐姐、星星、刚刚、常常”跟“姐、星、刚、常”相比语义相等,而“看看、试试、玩玩、个个”跟“看、试、玩、个”相比却语义不等?针对名词教学中学生常拘泥于教材所述而思路不够开阔的特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桌子”“很学校”不合语法,而“很男人、很淑女”却符合语法?这样,通过设问式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沿着我们的预定轨道一步步向前拓展,而且因为这些内容事先经过了学生认真的思考,因此对于最后的结论或观点,他们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是单刀直入的直陈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