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2009-04-23 02:31疏新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理念过程

课改至今,尽管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和自学,已经掌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种种困惑却并未消释:一方面,不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重复着应试的题海训练;一方面,看到实施教革的课堂活跃的气氛,另一方,回到现实中看到的又是自己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于是许多教师常常感慨新课改的种种理念是美丽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我们仍然看到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现状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

通过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它促成了新的课改理念的内化,同时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一、实践与反思的文化背景

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躬行”就是要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对书本上的理论理解得透彻,进而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验证理论。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曾子关于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自我内省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重视反思、内省,成为儒家教学理论的一大特点,也成为中国学生、学者自我修养之重要方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和影响到现代。

可见,我国古代在“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这方面就有其独到的看法,反思、内省,的确是重要的智能。

二、语文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我们语文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二)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例如,教师进行反思某些文章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等,学生可能会对作者那种特殊时代的感情不理解,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教学的评价要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

三、实践与反思的具体措施

1、坚持写教后记。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要认真分析、总结,对失误的地方要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出根源。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失误的地方,改进的措施记下来,便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写教后记过程的本身就是反思的过程,它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个案研究,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便于研究,对于青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把写教后记作为备课的一项基本要求来抓。

2、多参加一些诸如研究课之类的教研活动。研究课实质上是课题研究的雏形。不管什么类别的研究课,总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普遍意义。通过参加研究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利于提升反思的深刻性、广泛性、指导性。另外,教师听课后要积极评课,把听课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对照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课题可以是各级已批准立项的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但在选择课题时宜小不宜大,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要把课题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始终,要有研究计划和阶段性总结,多反思,多写课题研究论文。

四、实践与反思案例

反思案例一:积极开展多元互动式阅读。

上杨绛的《老王》之前一个星期,我特意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然后课堂上组织了一次老王与祥子的比较性阅读。学生在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后,生成了许多问题:老王和祥子同是车夫,如果说老王是因为年纪大,眼睛有残疾而收入低微的话,那为什么年轻力壮的祥子同样赚不到钱呢?如果说祥子是生活在旧中国,所以生活才会变得那么悲惨,那为什么生活在新中国的老王命运同样那么悲惨呢?老王临死还拿着鸡蛋和香油来感谢“我”对他的关心,最终仍是一个善良的人,祥子为什么会由一个有理想的人沦为一个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祥子娶了虎妞做老婆,为什么老王会打一辈子光棍?等等。整个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教学中我体会较深的一点是: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课本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重塑者这点很重要。过去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课程观和方法观不仅扼杀学生个性和独特体验,而且也消除了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意识。教什么和怎么教,内容、方法都被预先设定好,被严格控制,造成教师的死守教材,死盯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生命活力主体精神得不到发挥,造就的是教书匠,教学法专家,而不是充满思想激情智慧的语文教师。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充足的空间,教师尽可以尽情提升和建构课程的意义,张扬自已的个性,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与体验。同时,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这点也很重要。

多元互动式课堂阅读则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这种主动、和谐的氛围下,增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多元互动式课堂阅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施展个性与智慧的平台。

反思案例二:拓宽课堂的佳径——比较性阅读

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之前,我特意为学生增加一篇阅读课文,法国作家科来特的《松鼠》。因为这两篇文章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赋予动物以人的灵性,对小动物充满了人性、温情的描写。

在研讨时学生很快发现两篇文章写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对动物的态度上作者有本质上的不同,《珍珠鸟》的作者喜爱珍珠鸟是为让自己享受鸟儿悠扬婉转的叫声,享受鸟儿亲近的情意,因而精心饲养,据为己有。而《松鼠》的作者解掉了束缚松鼠的链条,给它充分的自由。当朋友问:它对人亲热吗?作者这样写道:这问题“真放肆,多么苛刻,而且对动物多么卑劣……,有来有往,可我们又给了些什么呢?一点儿食物-和一条锁链。”《珍珠鸟》的作者,陶醉在自己创造出的“信赖”的美好境界,《松鼠》的作者却在反思人类对动物的不平等。当获得了自由的松鼠再次为人攫住时,作者常常体味到“对人的厌恶。”

新课标给教学空间和余地,教师可以提升和建构课程的意义,教师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真的很重要。我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和独裁者。所以我会我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言,特别是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面对有些看似有悖于常理的言行,也注意处理的技巧,做一个有幽默感、有智慧的老师。

课程改革决不是一蹴而就,中国教育的顽症也决不可能在一次课改过程中就得以痊愈,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理念总是先进于实践的,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要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与反思之后更深切地领会新理念,如此循环往复,把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总而言之,在课堂实践结束后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随着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语文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也谈教育反思是什么?》

2、《福建教育》2004. 53-54

3、《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王进文

4、《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余文森编

5、《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6、《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疏新国,教师,现居浙江余杭。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理念过程
初中生体质健康实施运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用心处事
优化材料力学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新课标对教学计划灵活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