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有效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效提问”也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课堂提问如何做到有效?在一次语文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执教一堂公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
一次,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于漪老师让学生看书,提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一个这么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没等老师让坐下,就灰溜溜地坐下去,深深地埋下了头,懊悔自己不该给老师的公开课添这样的麻烦。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
教室里静了下来,学生们都在思考。
于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养之有素的,随即便有人举手。于老师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说:“我也不太懂,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还有,好像‘万万比‘亿多。”于老师说:“讲得非常好,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
当于老师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于漪老师以她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基于学生立场的有效提问。
从学生的“愚蠢”一问到于老师的智慧理答,似乎回应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出发点应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以及学生立场的确立。基于这样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笔者认为必须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教师应归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一般而言,课堂提问由教师直接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形成的问题,进而先行呈现,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若干个预设的小问题展示,这实际上是前苏联的“问题教学方法”,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翻本。看上去师生互动轰轰烈烈,实质上是从“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关注在学生阅读中的思考、感悟,因而问题也应该主要由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然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这正如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所说的:“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这是参与性的,不是指示性的;其基础不是要寻找正确答案,而是针对专业的问题解决者当时会向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应归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因为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语文素养的一种表现。
其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智慧理答。当我们把课堂提问的权利全部归还于学生时,则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那就是智慧理答。在这里的智慧理答,笔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教师善于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引导成为对教学活动有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也就是将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预设的问题借学生之口提出来;另一方面,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智慧理条答,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还有教师的点拨启发,形成一种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有价值与意义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怀有一种激情,与学生共同享受成长的欢乐,而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开启者,是学生情感的熏陶者,是学生尊严的保护者。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从学生的“愚蠢”一问到于老师的智慧理答,充分表明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一定是基于学生立场,以生为本的提问。
高建国,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