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珍
[摘 要]不论是农村基础教育整个改革和发展,还是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教育的公平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一点反思。
[关键词]教育改革 普及
从1986~2007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可以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五年,提高到2008年的八年以上,到2007年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到2002年,中国全面教育发展指数上升为0.954,在121个被监测国家中排名第38位,比2001年第54位上升了16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数以亿计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一、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孩子入学机会公平基本达到,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还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下一步,尤其是在农村基础教育努力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如何实施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2.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2006年初财政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城镇是农村的1.3倍,生均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城镇是农村的1.2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队伍差距明显。
3.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国家在民权县进行基础教育监测,发现在农村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实验条件,没有音、体、美的实验器材,甚至没有活动的操场和场所。现在实现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拨付下去了一部分计算机和卫星接收的一些设备,大都闲置在那儿,为什么?两个原因:一是公用经费数量不足,付不起电费;二是付不起维修费,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农村远程信息接收工作。可见管理、经费、人才在农村都是相当缺乏的。
二、县域内的教育公平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
目前的发展形势已经具备了在县域内推进教育公平的条件,因为国家大的政策就是以县为主进行管理,这样一个体制的建立为推进县域内教育公平奠定了体制上的保障。另外,促进县域内的教育公平已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像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还有黑龙江省等,这些省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推进县域内教育公平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它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历年来县域内校间办学经费差距巨大,农村学校经费普遍不足。无论是东部、西部,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就一个县域情况来说,经费投入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重点学校高于非重点学校,县城内的学校高于县城外的农村学校。就拿浙江省这样最好条件的,经济上城乡差距很小的省份来说,根据我们的调查,它的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的经费的投入差距也在1:4.1之间。
另外,一些农村学校有编难补,部分地区教师数量短缺。原因是现在财政体制在控制吃财政饭的,一些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吃财政饭的人数大大超过控制财政人数,这些超编的人数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而教师编制恰恰缺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县、区一级的财政和政府,就对教师这块就叫“有编不补”、无法补。如果要补的话,就是自己县级财政掏钱,上面转移支付不会给县,因为超编了。这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难题,是教育没有办法去解决的,因为它涉及了整个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一个大的改革。怎么能够使这样一个体制更活起来,不合格的能出去、合格的能进来?笔者认为就需要财力的支撑。
分析这些原因:除了整体投入不足,一些教师体制改革没办法进行,或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之外,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和机制、制度的缺失影响了县域内教育公平。八十年代中期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县域内教育不公平。管理层次多,效率低下,管理重心低,调控能力弱。
三、建议
健全县级教育管理机制,强化省级统筹,推进县域内的教育公平。县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教育经费单列,专户管理,依法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目前从中央到省、到地方,没有一家是单列的,都在一家大锅里,最后监督都没法监督。如果能把《义务教育法》落实了就不错了。
明确以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建立人财事相统一的管理平台,为推进县域内教育公平提供体制保证。成立县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事财统一”。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依法管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立以中心学校为中心的学区管理网络,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
各级政府要审视、清理现有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歧视政策,为推进县域内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过去定的很多政策是按照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制定的。因为农村没有钱,所以给的编制少一点,城市有钱,给的编制就多一点,这是不对的,有失公平。资源的配置也是按照财力进行配置,那样也是不行的。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不仅城乡要一致,而且现在还要对农村倾斜,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