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改教材中概念呈现方式初探

2009-04-21 09:45周艺娟肖开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概念学习新教材学习者

周艺娟 肖开选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同一个化学概念的呈现策略和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且相互关联,而每种方式在培养学习者的具体能力上面也各具优缺点。本文以山东版新教材“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为例,对概念的六种呈现方式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化学概念 呈现方式

化学概念历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处于核心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学习模式和“提出问题—提供事实—分析下定义—应用巩固”的教学模式一直处于单一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化学概念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极易造成概念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只是一些零散文字的堆积,只会死记硬背,而并没有对概念在本质意义上真正把握和理解。针对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出现的新变化,有必要从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视角,对化学概念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的变化进行理论和实践探析。

一、理论基础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为研究概念呈现方式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概念的学习是概念获得和运用(包括知觉水平,思维水平的运用)的过程。概念获得的实质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关键形式。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一般可通过观察和经验学习等途径获得。概念的同化就是通过学习前人已形成的概念来掌握新的概念,其形式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概念的关键特征。

2.知识只有与应用联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在教科书中,知识是综合呈现的,然后才会被应用于例子和练习中。知识的结构要根据知识与教科书中相关的基本概念的连结方式来评价。用布鲁纳的话说:“基本概念应该是用于表达基本观念的形式化的术语。学习的目标是理解基本观念。它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态度。”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但要考察概念的表层结构——言语概念的逻辑体系,更要考察概念体系的深层结构——学科中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及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态度。这其中不仅包括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包括科学素养和世界观的形成。

3.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来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总是存在个体性差异的,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把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及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摆在首要位置。这也是新课改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而新教材中概念呈现比起旧教材来讲,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这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概念学习方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准确理解新教材概念呈现方式的变化及如何更好的加以利用。

4. 新旧版教材比较。在中学化学新课改的教材中,涉及到原子结构、价键理论、元素周期率、化学热力学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等内容,基本涵盖了近代化学以来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出现代化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研究方法。概念的呈现更重视描述过程,而不是直接表达结果,且形式、信息趋向多样化。相比之下,旧版教材描述性知识过多,结构松散,呈现方法单一,不利于师生对化学科学本质、化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满足师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二、概念的呈现方式

下面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中的一个基本核心概念“物质的量”为例,对新教材中概念呈现方式进行具体探讨。

1. 将概念的定义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在课文中是这样定义的: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也是一种物理量,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评价】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将概念定义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对概念的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减少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恰恰决定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是通过背定义来学习概念,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围绕一个概念设置如下提问清单:关键词是什么?它的上位,下位概念或并列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条件,结论是什么?有无特例?能用自己的话下定义吗?如何运用?与它相似的概念有哪些?有何异同?

2. 将概念整合到不同的学科当中呈现出来。概念的呈现在新教材的课文中还常常与不同学科整合起来。例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学习中,新教材配置了这样一段文字: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决定采用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这7个量作为基本物理量,其他物理量则按其定义由基本物理量导出。这7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分别为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摩尔(mol)和坎德拉(cad),同时它们又被定为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的基本单位。“摩尔”起源于希腊文mole,原意为“堆量”。国际上规定,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kg一种碳—12原子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

【评价】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概念的网络体系,通过把要学习的概念整合进不同的学科中,不仅使一系列概念具体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基本概念和导出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递进、延伸、分解、拓展、综合等,有利于整理分散的知识,把握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强化记忆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 将概念的呈现与图片联系起来呈现。在新教材的概念学习中一般都穿插有相关的图片。例如,在新教材中,它将水的宏观图片和微观示意图对比标出,同时设置问题:一滴水大约含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完成,那么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评价】图片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图片来展示概念的相关信息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透过现象、去伪存真地抽取本质形成正确概念。这对概念学习方式一是很好的补充,且很多图片本身就隐含有新旧知识的关联,对概念学习方式二也是很有帮助。

4. 通过相关的变式训练进行概念呈现。在新教材的概念学习里面,还配置有一个迁移应用模块。例如,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之后,某同学想用下图表示自己对水的组成的进一步认识。请协助他完成这幅关系图,并说明这幅图的含义。

【评价】这个模块练习设计都是紧密围绕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展开的,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当学习者对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老师就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帮助学习者辨明概念的无关特征,更精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变式,学习者可以看到概念应用情景的各种变化,进一步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灵活运用。

5. 基于探究活动的概念呈现。在“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还会自行设计一些基于学习者的探究活动。例如,请你估计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目。(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1.0×1012)你认为直接用“个”作单位来计量原子数目方便吗?你有其他好的建议吗?

【评价】概念中的关键词意义如果由老师直接告诉,往往不能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容易遗忘,但如果与学习者的经验活动联系起来,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由于最后结果都是在学习者反复论证,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印象深刻,不易遗忘。而且这种概念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意识效果明显。

6. 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的概念呈现。在日常的概念教学中,往往老师还习惯于另一种概念学习方式:就是把概念的学习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打纸”、“一打铅笔”这样的字眼。你知道一打铅笔有几支?四分之一打鸡蛋有几个?四十八个鸡蛋有几打?

【评价】老师引导学习者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习者思维、发展各种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且也只有让学习者把所学习到的化学概念拿到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习者对化学概念的运用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习者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所学概念的理解。

三、对化学新教材概念教学的启示

化学概念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化学概念学习是掌握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充分探讨实现概念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才能为中学化学概念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性基础。

在上文对概念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概念的呈现主要有六种方式。如果在教材分析时能灵活利用好这六种概念的呈现方式,那么不论对学习者概念的学习还是对老师的个性化教学都是有帮助的。这六种呈现式有时可简化,甚至省略某种方式,有时甚至可以打破,不能拘泥于某种方式,但在多数情况下,概念的呈现要尽量多用一些方式。

参考文献:

[1]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4-29.

[2] Aija Ahtineva. Textbook Analysis In The Service Of Chemistry Teaching. [J].Universitas Scientiarum .2005,(10):25-33.

[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7-38.

[4]王磊.高中化学1(必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3-48.

猜你喜欢
概念学习新教材学习者
追求概念的“精致”构建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户丹丹:趣味引入,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有深度”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