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存在着投影代替、改进过甚、孤立教学等问题,呼吁广大化学教师正确认识演示实验,分清演示实验的类型,贯彻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实验内容的目的性、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的多样性原则,提高演示实验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演示实验 代替 改进 孤立 科学 高效
作者简介:朱典成(1972 -),男,大学,助理讲师,工作单位: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化学教师在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上成效显著。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目前的教学中,仍有对演示实验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以致效率不高而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当前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投影或多媒体动画代替演示实验。有些教师因为考虑到试验中物质的毒性,过程的危险性或耗时较长,而不亲自动手操作,如实验室制取氯气,仅用投影展示装置图,钠与水的反应用动画演示。虽然动画等课件对展示原理、过程,形象生动,鲜活有趣,但始终不能给学生以真实的直观体验和感觉。诚然,化学老师准备实验很辛苦,即使实验员装配好了,自己还得亲自试一试用量、效果,有毒物质实验也不可能全在通风厨中进行;但无论如何,演示实验用其它形式代替是不可取的。
(二)对课本实验改进过甚,以致面目全非。虽然课本有些演示实验或因现象不太明显,或不易操作或耗时过长或不经济环保需要改进,但改动过大就有失教材原意。课本每一个演示实验也是经过多次修正后的较为合理的方案。其装置、步骤一般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简捷性,绝大多数实验只要严格操作,现象也教明显。如Fe(OH)2的制备,按课本操作,白色沉淀的现象也很明显。虽然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再变为红褐色,但这正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现象。对实验的大幅改进可作为学生课外探究的内容,演示实验的原理还是应忠实于教材。
(三)孤立实验教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的教学脱节。教材中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是为概念的形成,性质的掌握、原理的概括起帮助作用的,都是突破难点,凸显重点的手段,只注意实验本身,而不与原理联接则没有发挥实验的作用。还有实验过程中不重视启发学生、验证性实验过多,环保性差,以及教师操作的规范性,语言的准确性等问题也依然存在。
二、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率
(一)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化学实验本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在直观的实验中观察、体验、想象、推理,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中形成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过,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手段。学生在演示中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认识更加直接和深刻,同时演示实验也是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最好应用。
3.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缩短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教师规范的演示对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
(二)教师必须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并切实贯彻如下原则:
1.实验过程科学合理的原则。
(1)实验内容安排合理、难易适当。特别是增加或改进的演示实验,一定要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与学生能力层次相适应,仪器的装配、讲解、操作等环节要合理自然,有条不紊。
(2)实验装置以简单易行为原则。但必须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现象明显。能用试管做的实验尽量用试管,能用简易装置的不用复杂仪器,药品用量不宜过多。对浓度、纯度,教师要多次预试。还要注意教师要反向操作,让装置正向对着学生。
(3)实验过程中的提问要具体,有针对性,让学生好回答。提问要及时,语言要简练、准确。
2.实验内容与化学理论紧密联系的原则
(1)分清实验类型。演示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概念的形成,性质的认识,原理的掌握等化学理论起突破作用的。每一个实验都明确的指向某一概念,什么性质,某个原理或物质的制备,因此,可把演示实验分为概念实验、性质实验、原理实验和制备实验。如盐酸醋酸等的导电性实验属“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实验,铜与硝酸的反应属性质实验,铜锌原电池是原理实验,Fe(OH)2胶体的生成属制备实验。
(2)及时准确地把实验内容与化学原理连接。演示实验不能局限于实验现象本身,做完实验不能草草收场,应迅速回到化学理论上去。如离子反应中三个实验对比,现象相同,都是白色沉淀,说明都是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得到的,其它的离子没有变化。至此对实验的分析没有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到对“离子反应”的概念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进而分析哪些离子间可以发生反应,哪些不能发生反应。那么后述难点内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发生条件”也就迎刃而解了。注意此实验是概念实验,如果当成性质实验来教学则完全违背了实验的意旨。
3.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实验过程中,仪器的装配原理,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及解释都不能忽视学生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不可包办,更不宜直接得出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
(1)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全面观察和感受。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到最引人入胜的现象而忽视其他可能更为本质的现象,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学生极易只看到明显的发光现象,而产生的黑色粉末量少且附着在瓶壁,不细心的同学还以为是集气瓶本身不洁而造成的,生成的白色粉末还夹持在坩埚上或已落入瓶底,是不是产物学生也容易忽视,还有反应是否放热等等,也很容易被漏掉,实验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指点观察对象,要学生全面观察、及时观察。
(2)诱发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上例,当学生全面观察到现象后,先让学生分析可能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必须让学生回到为什么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得出“镁的还原性比较强”的结论。
(3)教师的主导性还表现在实验过程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上,可用一些通俗易懂,让学生喜闻乐记的语言总结概括。
正视演示实验中的问题,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化学工作者无尽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