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院校。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推动,社会对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分析我国体育课程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体育院校应怎样结合市场实际去改革高等体育教育,并指明了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产业 课程结构 改革 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朱海涛(1976-)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产业经济
有学者根据行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那么,从体育在世界形成的规模来看,一定是“朝阳产业”。目前,全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各国每年仅在足球市场上的交易额就达到2500亿美元。美国NBA‘97--98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9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与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元,居10大支柱产业的第6位。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至3%之间。
目前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刚刚起步,而且基础比较薄弱,在体育产业当中各个结构的成分还不是很合理,还有一些旧的模式的束缚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这都使得现在还不能完全按产业化的方式来直接运作。一是经营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国内各种赛事、俱乐部或体育文化经营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原从事体育运动的退役人士或行政管理人员,稍微做得好一点的也是一些“半路出家”的其他领域的商业经营人才。因此,从总体看,这些人要么是缺乏商业经营的理论和实战经验,要么是对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竞技、培训的人才多,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少,中介组织几乎没有。此外,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产业法规与市场规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体育事业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的福利型向市场经济的经营型转变,没有建立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宏观规划;名牌产品空白,作为产业的支柱性产品极少。现在整个体育系统的结构还不可能把体育作为一种纯粹的产业来运作,包括体育产品、体育赛事等方方面面的事,与按照纯粹的商业运作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正改写着传统经济的格局。中国体育产业要在21世纪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不断提高产业知识的含量,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抢占体育产业的至高点。能否作好应有的准备,有效地迎接挑战,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产业在21世纪乃至在更长时期的发展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优势,新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要靠大量的高知识人才担负。因此,建立体育产业生产、经营人才和专业人员教育培训模式已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共有16所普通高等体育学院,另外在75所本科和234所专科院校中设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它们过去都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兼培养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际上教练员的到岗率却一直都很低。在学科设置方面,过去全国体育学院基本大同小异,普遍开设了体育学科类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体育和人体运动科学等五个专业,而专业的知识面过窄,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思维单一,难以适应体育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4年以后还要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过窄的专业知识、狭隘的思维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他们的手脚,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才能从狭窄的通道中走出来。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院校。即使开设有关课程或讲义的院校也很少。据统计,目前全国体育MBA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至少有1万名,但現在全国只有复旦一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产业MBA班。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13亿人口的中国仅有几所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院校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现代体育产业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明显,“专业化”教育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和适宜。象体育产业这样涉及面大、关联性强、协调复杂的组织来说,没有一支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学历层次合理、技术类型全面的人才队伍是谈不上什么优势的。随着国际信息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及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来看,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等体育教育必须培养为体育事业服务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综合性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方面,体育院校不仅仅要继续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还要培养体育行政干部、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体育经济人、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艺术表演人才等。高素质人才则指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良好知识背景、具备国际沟通交流能力、谙熟体育经济运作,了解体育产业流程,能够将体育产业的商机转化为产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十分需要体育产业专业,体育产业人才优势是体育经济发展的最有利的资源优势。因此,新世纪大学体育院系设置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培养新时期体育产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在学校定位方面,立足重点大学,面向本科院校,辐射全国。因为据我国国情来看:重点体育大学的资格老、师资强、生源好、成绩高;而且为了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还可派教师赴国外深造,所以师资力量完全可以保证;另外,还可聘请国外资深教授前来参加教学工作,其宗旨就是“培养和开发中国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创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教育体系”。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新设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系将开始招收体育经济专业体育经营与管理方向本科生,共招生30名。一般体育本科院校为了克服教学单一和师资力量薄弱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进行联合办学,如: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和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联合培养MBA体育管理方向专门人才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日前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三方合作主要方式为:西南财大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MBA教育的方向之一,从每年录取的MBA新生中挑选部分热爱体育事业的优秀学生攻读体育管理方向的MBA学位。成都体院为合作项目提供体育管理方向所涉及的相关体育产业课程教学计划及师资,并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学生学成后,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将承担学生到国家体育总局及其分支机构和奥运会等机构实习、就业的义务。
在办学层次定位方面,以本科生为主,压缩专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应以“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增强适应性”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深厚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并且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通才”。与此同时,为了顺应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还应该在“通才”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具活跃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高级“专才”,这就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NBA作为一家私营的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将美国的篮球运动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NBA发展到今天的产业化水平,同这个公司中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有效运作是分不开的。NBA的亚洲总裁麦克·邓泽尔谈到自己成功的三要素时,他首先将90年代初进入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攻读体育市场营销MBA放在首位。
在学科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实际,将过去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模式调整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三结合,为体育产业综合性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性办学的发展模式。使各类课程比例协调,课程体系整体上优化,体育专业基础理论与经济类、管理类以及非体育专业的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我们认为主要课程应分为:公共课、体育专业课、经济和管理专业课和社会实践课四类。公共课为学生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具备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现代化联络工具,注重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体育专业课包括体育概论、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社会学、奥运项目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它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了解奥运项目的理论知识,熟悉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胜任与比赛策划、组织、管理、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经济和管理专业课侧重培养能充分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产业化趋势的,具备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职业和非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经济公司、专业体育场馆,从事体育经营管理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体育交流、体育经纪工作的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实践课则强调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到体育公司、企业,各级体育机构参与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与社会上的企业挂钩,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人才、知识结构等无形资产,吸引或借助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共同开发体育设备、用品、健康食品等市场;优秀学员还有机会到如李宁、双星、安踏、匹克等知名品牌体育用品公司去实习,在实践中深入学习;优秀院校还可以与国外的相关院校合作,开展境外办学,学术交流、运动队互访、研究生培养等多项业务。
综上所述,这些课程设置的特点是:1)重视经济和管理理论课程,理论课占总学时的60%以上;2)公共基础课,课程种类丰富多样,占总学时的10%,但外语和计算机的学分比重偏大;3)体育专业课课程多而全,采用俱乐部形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突破口提高专业知识的涵养,占总学时的20%;4)加强社会实践,形成“以上岗见习为起点,以寒暑假社会调查和上岗见习为中心,以毕业实习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占总学时的10%。
当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正改写着传统经济的格局,中国的体育产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13亿人口这一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由于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而被国际体育经济专家誉为“最有开发前景的处女地”。抓住机遇,与时具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既懂体育规律又懂经营原理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才符合21世纪体育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明,多样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J]体育与科学,1999,(9)
[2]杨铁黎,关于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3)
[3]陈树华《意见》指明体院的发展方向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