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涛
[摘 要]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受到了一些金融界人士人指责并提出中止对其运用。面的指责,我们如何客观理性的看待公允价值?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存在的基础,指出了公允价值存在的必要性,公允价值不能因实际操作中的缺陷而被摒弃,改进对其的运用以适应现实才是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公允价值 决策有用 相关性 全面收益
作者简介:余涛(1969-)女,四川遂宁,民族:汉,工作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审计。
前言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方法,起端于20世80 年代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出现在美国金融工具等多个会计准则中。之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也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根据SFAS 157要求,金融产品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即现行市价入账,由于支撑某些金融工具价值的基本因素的不利变动,使得这些金融工具的市值大幅下挫,按准则要求金融机构须对资产按市价减记,形成了巨额的账面损失,并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持有这些资产的企业不愿意将相关损失入账而大量抛售资产,造成市场交易价格进一步下降。
一、公允价值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公允价值存在的理论基础。
首先,公允价值符合现代财务报告的目标。关于财务报告的目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SFAC No.1提出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中提出,财务报告应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我国新会计准则提出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以看出来,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以决策有用为主,兼顾反映受托责任。而事实上,受托责任观包涵于决策有用观,因为委托人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目的在于做出是否继续维持和终止受托关系的决策。在决策有用目标下,强调信息使用者、特别是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的需求,提供的信息即包括过去的信息,也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主体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以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与仅反映已经发生的过去交易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的特点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调整,从而使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与市场息息相关。由于公允价值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更能恰当反映会计主体现实的资产、负债状况、预期的现金流量等与报表使用者决策相关的现实和未来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符合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是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以便使用者能减少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增进决策的把握性。当然不可否认,由于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对此消彼长、矛盾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必然可靠性方面较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言稍弱,但有效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区别仅仅在于侧重程度上不同。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包含了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仅仅是更偏重于相关性,这从会计理论上来讲是合理的。
(三)体现全面收益观。在会计学上,对于收益的计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传统收益概念基础上的收入费用观来决定收益,即把特定时期内相关联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来确定收益或亏损,即收益(亏损)= 收入-费用。该方法由于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难以确认在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值,从而不利于反映本期的实际收益,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另一种是基于经济学收益概念的全面收益观来计量收益,在这种观点下,收益被视为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内资产或资本增加的净额。其计算方法是通过净资产的变动来计算收益,即收益(亏损)=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这种计算方法主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主,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价,所反映的资产和负债是真实,较客观地反映出主体现实的财务状况。这种观点和方法已逐渐在财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得到认可,体现了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公允价值存在的现实基础
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大量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出现,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也不断大量涌现,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不少衍生金融工具双方先有确定承诺,在这时,交易尚未发生,而交易完成则需要在未来约定的规定期限之日或某一交割之日,在这种情况下,欲意成交的双方,在计量日根本没有历史成本可以作为计量的属性,这就只能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来估计合约规定的资产出售的价格或负债转移的支付价格,即所谓公允价值。并且随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活跃,金融风险加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能迅速反映市场价格的波动而能担当此任。FASB于1948年FAS133《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活动会计》明确地断言:公允价值对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对衍生金融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事实上“公允价值”概念正是在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中,由于历史成本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而引入的。
三、结论及启示
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公允价值有其科学的内在经济涵义和存在的基础,公允价值概念的出现反映了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随着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公允价值计量有着历史成本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摒弃公允价值,回到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目前尚无新的、更相关、更可靠的成熟的计量属性出现的现实情况下,应立足于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以适应现实。如:修正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准则以更好地指导实务;为公允价值合理的运用创造条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公允价值新论,[J] 财会通讯,2007,5
[2]邓传州,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J]会计研究,2005,10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J]会计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