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钠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工业化社会初期,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1] 就个体而言,社区是休养生息的“共同生活家园”,也是人们从幼到老不断学习、实现社会化的大学校。
一、社区教育话语与人的社会化
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一些发达国家分别从本国的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途径来研究社区教育,从而形成了对社区教育多视角的分析和诠释。
综观国内外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社会内,社会各方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为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要而提供的有组织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宗旨在于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人的终身社会化,推进社区发展,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活家园。具体而言,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各方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由社区成员共同开展起来的协同活动;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社区民众,目标是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民众的学习需要,促进社区的发展,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元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大众性。社区教育不是象牙塔内少数人的贵族教育,而是面向社会大多数民众的大众化教育,它体现了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广大社会民众所提出的素质修养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民众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学习需要。
第二,地域性。社区教育是社区母体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展开是一种社区发展行为。所以,社区教育需要依托地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条件,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发展途径和模式。
第三,服务性。社区教育以社区民众的自主教育和相互教育为主要形式,其宗旨是为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有别于专门造就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
第四,非营利性。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通过政府援助拨款、民间组织机构捐赠、企业捐赠、个人捐赠等渠道获得,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教育。
第五,非正规性。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丰富多样,学习期限也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一般不授予学位。
社区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生活家园,也是人类从幼到老不断习得基本生活知识,熟悉、掌握生活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和维持风俗习惯,内化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即人类实现社会化的场所。社会化是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它研究人如何从一个降生时“无知无识”的生物个体成长为一名社会成员。尽管原始蒙昧时期的个体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人在生存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然而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任何时代和社会的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费孝通先生主持撰写的《社会学概论》提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I.罗伯逊认为,“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是“个人学习他所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以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A.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推动下,有关人的社会化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化研究,即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社会化不但是儿童和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成年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涯,人的社会化是终身性的。[3]13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的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每种组织的特性都赋予该组织的社会化过程以特殊的形式和内容,若干社会化过程可以促使获得某一种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而且与确定个人现代性有关。”[4]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会有助于形成上述现代人的特征。他对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作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分析:其中横向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教育机构、现代工厂、传播媒介等,纵向方面的有城市生活、家庭等方面。这些都对人的现代性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英格尔斯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里,人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现代性的获得。
二、社区教育功能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一是人类整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二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三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为人们所创造的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四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发展主观需要。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①,与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与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对国民实施文明开化、启蒙教育,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它给日本国民带来生活及物质上富裕的同时,也使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得到落实和发展,其中公民馆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综合设施。它由各市町村设置,考虑到方便民众,把社会教育推进到民众身边,公民馆的范围定为一个小学通学区域或中学通学区域。公民馆不仅要援助地区民众的学习活动,而且对于缺乏学习机会的弱势群体要绝对保障他们的学习机会。公民馆始终与社区密切联系,不断从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实际中找出教育的必要课题,如:茶道、剑道、插花、书道(书法)、绘画等。通过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日本国民的教养和文明素质,使广大民众能够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并营造了和谐、安全、舒适、有魅力的共同生活家园,进一步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从功能来看,社区教育作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和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是:第一,社区教育通过社区学校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之联携,志愿者和社区教育关系团体的活动等等形式使个体获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现代性;第二,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化的载体有助于个体能力发展,从而使个体适应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特别是给进入成年期的个体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能力;第三,社区教育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增加了社会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财富,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功能表现在:第一,社区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创新文化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第二,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社会动员和整合功能,形成人们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促进了社区共同文化、共同行为规范和社区意识的发展;第三,共同的社区意识有利于提高广大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推动着社区的发展。
三、社区教育实践与人的社会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现代特征的社区教育在上海崛起并迅速发展。1997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根据上海市政府加强社区建设、探索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型社区体制的指示精神,决定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居民创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静安寺街道由党工委召集辖区内各单位负责人成立“静安寺街道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以签订“共建协议书”形式,将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的办学宗旨、参与方式、课程设置、师资等与各单位达成协议,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负责、社区各单位共同联手、各司其责、联合办学的格局。在这所学校十多年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我们可看到社区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显性功能。
1.来自英语班的“老啄木鸟”们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上海南京西路上来了近30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只见他们边走边仔细地查看路牌、广告牌和说明牌,不时掏出笔来记录。这群老人是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英语班的学员,到南京西路上来当“老啄木鸟”,专找英语路牌、广告牌和说明牌上的错。只见这些老人前后相差近百米的距离,一路走一路查看。“在社区学校学习英语是为了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能够走出家向外国人宣传中国,发挥自己的余热,是我们的愿望。APEC会议期间,我们学习英语口语会话,接待西门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外籍员工‘静安寺弄堂游活动。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家争做‘老啄木鸟,负责查看南京西路繁华地区的沿街英语路牌、广告牌、说明牌。我们已发现友谊会堂门口中英文对照广告牌(peoples.goveimonp)有错,静安区政府办事处门口的飞马城市塑像的中英文说明、乌鲁木齐路牌有错。你看,我们老年人也是能够为上海世博会出点儿力的……”(根据PLH访谈整理)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里,无数的“老啄木鸟”在快乐地学习着。这些老人退休后,离开了原来活动的主要场所,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原先较多的交往也渐渐稀疏,导致个人的角色体系发生变动。参加社区学校,使他们进入新的角色环境,获得新的社会角色,开始新的生活方式。社区学校使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目标。
2.“边缘儿童”找回自信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儿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区实践活动。三义坊社区中队的L同学,在社区学校 “小当家”活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由于父亲下岗,家里经济较拮据,L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加之他又特别淘气,在学校里属于“边缘儿童”②。老师常来家访,放学后经常被老师“留下来”。尽管如此, L照样欺负小同学、打架,教育效果在其身上不明显。“小当家”比赛获奖后,社区学校的辅导员及时开导他:“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小当家都能得到第一名。如果你能管好自己,在学校里肯定是很棒的学生。”这以后L找回了自信。在社区学校辅导员的关心下,L逐渐改掉陋习,将精力放到学习上。一段时间后,他学习成绩从全班倒数第二名上升到班级第20名,“边缘儿童”进步了。可见,参加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儿童学到了在学校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这对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过于追求科学性知识、过度强调智力因素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知识及非智力因素,具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对于某些在校学习因成绩欠佳而被老师称为“差生”的 “边缘儿童”,在社区学校中,他们充分展示出了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成为社区学校活动中的“中心人物”。从“边缘”到“中心”,这体现了社区教育在儿童社会化,尤其是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3.再就业人员的充电场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不少下岗、待岗人员流向社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构成社区“困难人群”(主要指在学历、技术、年龄等方面没有优势,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者)。这部分人倘若未得到妥善安排,将给社区稳定带来隐患。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开设各种技术类课程,让这些居民能学到一技之长,在适当时候重返再就业工作岗位。近年来,社区学校共开设劳动技能班26个,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近400人次。60%以上学员通过短期培训后,重新找到就业机会。如:乌鲁木齐中路一家花店欲招聘两名职工,虽然前往应聘的人员不少,但均因基本技能欠缺而未获招聘,一直拖了两个多月未找到合适的员工。社区学校知道后,推荐插花艺术班的学员应聘。结果当天聘上当天就上岗工作,花店十分满意。在烹调班学习的一部分下岗、待岗女工,经过培训掌握了技能,很快在宾馆、酒家重新找到了工作。许多从事家政服务的下岗和待岗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到社区学校学习各种服务技能,成为行业多面手,受到用户的好评。(根据BWQ的访谈录整理)社区学校专为下岗和待岗人员设置的烹饪、家政、插花、裁剪等技术类课程,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增强了再就业的职业技术能力,顺利完成从下岗、待岗到再就业的角色转换。社区学校成为深受欢迎的再就业“充电”场所。不仅如此,社区学校还主动将这类班级与社区服务中心挂钩,及时推荐学员应聘,帮助他们克服失业、下岗后的暂时困难,增强其参与社会劳动力竞争的能力,积极帮助社区成员度过下岗、待岗难关。
4.找回迷失的社会角色
静安寺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根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占25%,其中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有四百多户。社区学校成立后,它很快就成为老年人接触社会、交友、学习、发挥余热的平台。许多老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结识同龄朋友,也有老年人在社区学校中找回了退休以后迷失的角色。静安寺街道社区的许多老年人,把上社区学校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后一人在家,无所适从,经常觉得身体不舒服,只有上医院。参加社区学校声乐班,练声、联唱,结识许多同龄老年朋友,心情开朗。下课后还会继续活动,如为同学庆祝生日。虽然家搬到远离静安寺街道的市郊结合部,但社区学校的各种活动仍坚持参加,因为在这里学习一天,我可以开心一个星期。”(根据LSZ的访谈录整理)在静安市街道社区学校学习的居民中,很多人都把社区学校称作“开心乐园”。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社区学校中轻松地学到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识了新朋友,满足了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发现自己并不习惯原来想象得非常美好的清闲退休生活,一时间焦虑、茫然、暴躁、无力出现了……许多老年人由此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情境下扮演着某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受到这个社会角色“规范”的制约。其实“退休后的老年人”是一种社会角色,这一社会角色包含了与此相对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人的社会化分为八个阶段,老年期处于第八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完善与绝望,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若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的解释,则会陷入追悔和绝望,呈现出自卑感和自弃感、离群感、孤独感、衰老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障碍。但只要他们尽快找到生活的支点,愉快的老年生活就会回到他们身边。因此,克服老年人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尽快找回迷失的社会角色,是老年人社会化的关键。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许多老年人重新找回了迷失的社会角色,完成了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换,更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习氛围中找回了健康与快乐。
笔者曾对静安寺社区学校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观察和研究,期间有个直观的感受始终在脑海盘旋,这就是:社区学校存在于静安寺街道居民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在自己生活的楼组、小区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学习活动群体,每个星期都在开展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由此出现了前述列举的林林总总社区教育活动场景。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社区教育活动场景背后的意义世界,即它营造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共同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家园。由此可见,宏观层面上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整体性的现代化转型,体现了社会领域全面的社会化发育和重构的过程,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化发育的基础性领域主要是社区的发育与社区发展。社区发育作为社会重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过程,又将成为人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即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简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3]9社区教育活动,使社区内分散孤立的个体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使不同利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得到重新整合,形成对社区——共同生活家园的认同和归依,由此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得到真正显现。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适应上海新一轮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07065)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 释:
① 日本的社会教育与中国的社区教育意义很相近,这里的社会教育即指社区教育。
②“边缘儿童”是指儿童在学校里,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又比较淘气,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没有机会担任班级中的小干部,不被老师所看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
[2] 罗伯逊.社会学:上[M].黄有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8.
[3] 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曹中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70.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期刊社,上海,200444】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