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灵
笔者在对高一思想政治 “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劳动光荣”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了四个都市“啃老族”(指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的事例进行分析,四个事例分别对应四种择业观。课堂的讨论还算热烈,但整堂课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没有说透,没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也用了来自生活的教学资源,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可为什么没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呢?
一位听课的老师课后说:我觉得我也是个“啃老族”。她的话激起了笔者的思考。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啃老族”是成年人更关心的话题,来自于教师而非学生的生活,并没有真正贴近学生;而且,“啃老族”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就业、劳动的态度。一句话,这堂课教学资源选择不当。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教育资源,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所处环境、学识水平等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来自生活的资源都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我们到底要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呢?如何开发呢?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丰富、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教学资源。学生调研是学生资源开发最常见的手段。
笔者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学生调研——
1.请描述你最近一次花钱的经历。
2.你为什么购物呢?
3.你花过别的钱吗?
4.你最想知道关于钱的哪些知识?
5.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钱”的感觉。
调查所用时间很短,但收上来的张张小纸条已经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
最近一次花钱的经历——为什么要花钱买?其他的纸不行吗?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200年前的中国花的是什么钱?2000年前呢?更早呢?(从今天的纸币上溯到最早的一般等价物,引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你为什么购物呢?——漂亮,好用,便宜。(联系到使用价值、价值和消费心理)
你花过别的钱吗?——介绍不同国家的货币。(涉及外汇知识)
你最想知道关于钱的哪些知识?——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正是备课和讲课的重点。
用一句话描述你对“钱”的感觉——综合探究“金钱观”。
学生的回答虽然充满个性化的色彩,但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建构起一个知识的平台。注重生活逻辑,注重体验性,首先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这是新的课程观、学生观的要求。
笔者对“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进行了调整之后,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感和经验基础,笔者选择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职业,涉及网络、文化、金融、保险、教育、社会公益等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请学生对这些职业进行排序,以了解学生对于劳动、择业的基本认识。调研过程中有意隐去了排序根据的要求,因为不设定任何前提情况下的排序会更有利于真实表现学生的情感倾向和价值抉择。
请你给下列随机选择的职业从高到低排序:IT工程师 山区支教教师 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工作者 电影导演 基金公司经理 保险推销员 网络编辑 创意小店老板 清洁工人 农家乐经营者 动漫设计师
调查结果显示:全班42名学生中,学生对职业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基金公司经理(35票)、IT工程师(32票)、网络编辑(31票)、电影导演(30票)、动漫设计师(28票),农家乐经营者、保险推销员、清洁工人认可度最低。也有一些同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很认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工作者、创意小店老板。
学生的想法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印记。在一个尊重财富尊重创造的时代,金钱成为社会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怎样看待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在一个选择多元而又竞争激烈的时代,当张扬的个性遇到现实的铁墙时,我们怎样面对理想失落后的无奈?还有,透过荣耀与光环,我们怎样面对那些琐碎、平凡的劳动和那些没有什么荣耀和光环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多种形式,理性处理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教学目标呼之欲出。
教师自身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上,教师曾经一直扮演着课堂教学资源利用者的角色,其实教师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除了其广博的知识,还有其生活经历、生活感悟,这些有时更具潜移默化之功。
在讲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仍然记得自己上大学后的第一次选举。我选了学校的总务处主任和一位在读的研究生。我选了学校的总务处主任,是因为当时我比较关心食堂的伙食,觉得总务处主任是管食堂的,选他可能会带来食堂的改善;选在读的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作为研究生的学长大概想法会和我差不多,所以就选他了。
我上大学后才有了自己第一次的选举机会,为什么?公民选举权是有法律规定的。
我选择这俩人做人大代表,觉得他们当选会对我有好处(体现我的利益),这是我最朴素、最直接的想法。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选出我们认为能代表我们利益的人,这样的一些人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就能更好代表我们大家的利益。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政治学科特别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生活的教师是教不好政治课的。政治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将政治课上得“活灵活现”。
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内容的选择
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与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选择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内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课堂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确定无疑、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过了乏味的教育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结论,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同不同形式的劳动、树立职业平等观呢?笔者选择了学生会组织的 “文化名人进校园” 活动中介绍的杨绛的故事。
杨绛,著名学者、翻译家。她在“文革”期间曾经被罚扫过厕所。多年之后,她自己在回忆录中写了这样的两句话:
“我扫厕所得了第一。”
“我很不喜欢。”
笔者要学生思考杨绛“很不喜欢”什么。学生纷纷猜想。
真正的原因是:“可是我很不喜欢那些人把扫厕所和低贱联系到一起。”
请学生思考杨绛对待扫厕所这类劳动是什么态度。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社会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很多的职业,你可以不选择,但是,劳动形式不同,劳动后边那个活生生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艺术创作要留白,资源使用也要留白。教师不一定把全部答案都交给学生,适当“留白”,会带来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化。
2.课堂教学资源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说:“好奇心是思维训练的天赋资源…… 教师的任务莫如说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物性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中。”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能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思维就会激烈冲荡,产生出创造力。
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苛刻的招聘启事,问大家“去还是不去”。思考几分钟后,学生分成了态度鲜明的两派:说“去”的同学说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主张“不去”的同学则指出招聘启事中有明显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关于就业和维权的探讨自然而然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3.教学资源的使用要有策略性。教学环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设计再好的教案也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但如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课堂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但当我们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使用时,教学会变得更为灵活,学生回答会变得多元,不可控的因素会增加。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种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塑造。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课堂魅力之所在。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获得新的教育契机,这将是后续教学的生长点,它也会使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100011】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