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2009-04-16 08:26刘良华
中国德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祖父母学校孩子

刘良华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父母需要考虑的一个事实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一、父母的经济状况对孩子的影响:“科尔曼报告”

将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1]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中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才犯这样的错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了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则,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言中。

二、“父母失陪”对孩子的影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并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在中外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祖父母成功地教育孩子的案例。年轻的父母如果自己太忙而孩子的祖父母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教育孩子,当然也可以让祖父母来教育孩子。如果由祖父母来教育,就应该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这对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不满,祖父母又傲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考虑全面接管自己的孩子。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满意,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试着和祖父母商谈。如果祖父母坚持自己的意见,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容忍和妥协。世界上不少成功的名人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时,常常会提到一个温暖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他的祖母或者外祖母曾经对他的成长发生了影响。

可是,时代发生了变化,环境发生了变化。祖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了新的难题。

过去的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周围是一个田园式的环境。现在,田园没了,变成了工厂,变成了拥挤的、有大量流动人口的社区。工厂和流动人口并不是坏事,但它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凶险。社区里到处都是网吧,甚至在某个角落有人在贩卖毒品或各种淫秽的盗版碟片。当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变得祖父母根本无法理解的时候,祖父母竟然还认为他们能够教育好孙子,就不太可能。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他是知识和经验的权威。现在,在电视、电脑、手机短信时代,孩子比祖父母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快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向孩子学习。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以诗歌的方式感叹“儿童是人类之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浓缩在华兹华斯的诗句之中。晚辈向长辈学习的田园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长辈不得不向晚辈请教有关电视、电脑、手机使用的知识。如果祖父母依然坚持自己的经验而拒绝向晚辈学习,晚辈就会抵制祖父母的教育。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孩子不仅生活在祖父母的家里,他同时还生活在整个家族和宗法之中。孩子身边所有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都在有意无意地教育这个孩子。家族的价值观和宗法制度让这个孩子不敢胡闹。现在,中国的家族观念正在逐渐减弱,宗法制度逐渐消失,家族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降落到零点。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减弱,增加了祖父母教育孙子的难度。

在农业社会,在手工业时代,“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常见的家庭生活。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保持着某种对立统一的平衡。如果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孩子的祖父母就会比较宽松;如果孩子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就会比较严格。又由于祖父母有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级的家庭地位,孩子从祖父母那里获得的影响就可能超过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影响。“祖母语录比许多导师指示更有价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语录作为人生指南。” [2] 136—137也就是说,以往祖父母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教育小孩,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祖父母比孩子的父母更懂教育,而是因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祖父母的教育。祖父母的教育是父母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父母亲自教育孩子的原因。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保姆,这样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但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保姆。管吃管睡适合驯养宠物,不适合教育孩子。

不仅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祖父母,而且,在孩子7岁以前,不要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寄宿制学校,除非某个寄宿制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家的感觉”。即便让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最好选择那些有“小周末”的学校,即周五下午和周三、周六、周日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只有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上午在学校。即使残忍如斯巴达教育,他们的孩子(男孩)在7岁以前,也是由母亲亲自教养的。孩子(男孩)7岁之后才离开母亲,由社团负责教育和训练。①

不要以为孩子1~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永远找不到亲近父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终身仇视父母,将与父母发生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争斗。遗憾的是,父母又因为在孩子1~6岁时没有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而感到愧疚。父母的愧疚心态将使父母很难坚持教育的原则而纵容孩子的种种无理的要求。而且,父母的愧疚心态很容易被孩子利用,成为孩子反叛父母、仇视父母的理由。

三、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警惕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正如曾国藩所说:“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爪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谓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家妇直深晓此意。”[3]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2] 131

陪伴是父母的责任,但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逐步“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成人是一个过程,它与18岁生日晚会无关,也与成人仪式上的誓言无关。“成人”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的人。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会让孩子感到厌恶。总有家长整天陪伴孩子并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孩子并不领情。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心甚至可能让孩子反感,因为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压制、破坏孩子的成长。家长以为“我都是为你好”,就可以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强迫孩子无休止地学习知识或某项技能(比如钢琴)。

家庭教育的种种失败,往往从极端的“一切为了孩子”开始。家庭教育的改善,也必须从过去的“一切为了孩子”的颠倒和颠覆开始。父母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一切为了自身的幸福。正常的因果关系是: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不要颠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的后果是:夫妻之间忽视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爱与美好,孩子的成长便陷入灾难。

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这是值得所有人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帮助或教育孩子,父母自身必须先拥有幸福的生活。自身不幸的人,不仅无法帮助他人,而且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幸。有生理疾病或精神怪癖的人,甚至可能传染、折磨他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了自己,这样的后果是:父母的破釜沉舟式的期望将使孩子承受沉重的压力,父母会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如果夫妻之间无法维持感情而离婚,那么,单身母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丈夫的怨恨而禁止孩子接触自己的父亲。同样,单身父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妻子的怨恨而禁止孩子和母亲交往。夫妻离婚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深度的伤害,而单身母亲或单身父亲在孩子面前相互诋毁对方的形象,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雪上加霜的灾难。也就是说,夫妻即便离婚,最好也让孩子跟父母保持长期而稳定的交往,以便让孩子从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与帮助。

注 释:

①斯巴达教育一直受后人的批评,但也一直成为历来的意志训练和身体训练的理想模型。“从生到死,儿童和成人的日常生活都像军营生活一样严酷。孩子们常年都得打赤脚,穿单衣,吃粗食,睡硬床。这全是为了他们适应将来的战斗生活。他们每天忙于体育训练和野外活动,如游泳、打猎等,一切所要做的,都是使他们强壮和吃苦耐劳。”参见博伊德、金著,任宝祥等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3页。

参考文献:

[1]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195.

[2] 吴稼祥.一杯沧海[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3]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1999:32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15】

责任编辑/刘 烨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为“1+1新父母学校”系列研究提供了资助。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祖父母学校孩子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做好祖父母的九条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