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思考

2009-04-15 08:10周小军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感受力基础课

周小军

内容摘要:文章对国内多数美术院校素描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对学生艺术个性培养普遍不够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改进素描教学的具体思路: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造型感受力、准确的艺术表达力以及学生的审美境界,以达到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目的。

关 键 词:分裂 感受 表现 审美

从问题说起,还得从“基础课”说起。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院校多把素描、色彩课等称为基础课;把必须使用某特定画种材料的课或专业创作之类的课称为专业课,例如油画人体课、油画人像课、水墨人物课、花鸟写生课,等等。笔者认为,这种所谓“基础课”“专业课”的划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至少在文字上人为地把素描、色彩与专业分离,引导学生误认为基础课只是技术问题,与艺术没多大关系。本文要讨论的不是关于课程如何划分命名,而是讨论在现有的基础上国内的美术院校在素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素描教学。

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基础手段或技术训练,同时,素描又是记录个人思维轨迹、拓展艺术空间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普遍强调所谓整体观察、整体效果,完整的画面效果,准确的结构、空间等,强调可以在画面上直接操作的技法问题。这些问题固然重要,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作品的千篇一律,审美上没有差别的大同小异。简而言之,即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缺失,技术和艺术的分裂。“可以肯定地认为,一味追求完整足可以掩盖和抹杀个性,即艺术作品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创造。创造来自于何处呢?它难以成为集体的智慧而被有效地组织起来。”①因此,在一些美术院校中流行的对素描的曲解,根本的失误就在于我们把一般性的技术手法、认识和掌握规律作为素描学习的目的。我们更应该这样来反思:难道没发现学生的作业十有八九是在按某一模式抄写对象吗?难道没发现在完整精美的效果背后透出认识的模糊与思维的空疏以及表现中的机械、呆板吗?难道没有发现在这种表层的描摹过程中,学生正逐渐丧失将来独立创作中最珍贵的个体独立意识与性情?

创造力的缺失、技术和艺术分裂的现象在一些美术院校基础教学中极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础学习和训练的方法不当;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本身的艺术素质使然。因此,在基础课学习中,好的方法、合乎艺术规律和本质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遗憾的是,相当多的院校基础课程教师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些问题呈现鲜明对比的是院校中个别学生自觉地对基础课学习从观念到方法的多元取向,往往那些不按照陈规进行绘画基础训练的学生在创作上表现出很大的势能。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程,素描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质。将它们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基础的科目,应该是艺术的学理层面的需要,是有利于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的。但它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在本质上是和艺术不能分离的。技术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再注入精神和情感,才能成为一种形式的艺术,不可想象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我们可以分解出何为技术,何为艺术。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同时也创造了超凡的技术。在大师那里,何为技术、何为艺术是不可分解的,大师将技术艺术化了,精神化了,感情化了。

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从文艺复兴开始引入了数学和几何学,它给了造型艺术以认识自然的方法和尺度,因此素描中的技术因素是可以度量和定量分析的;而艺术恰恰是和数量、公式相对立而存在的,正是这种对立性才使艺术具有了无穷的魅力。技术具有科学的因素,具有必然性、可重复性、可预见性;而艺术在这三个方面和科学又是对立的,它是非必然、不可重复、不可预计的。艺术也是有逻辑的,但是和科学的逻辑是不同质的。数学、几何学(透视)被引入素描和造型法则,一方面带来了素描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容易使素描艺术落入技术性和工具性的陷阱之中。因此素描的技术层面和艺术的表现能否有机而自然地融合就是素描能否成为作为艺术的基础的一个关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意识的整合过程,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质混合。

如何在素描教学中在解决基本技法的同时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个人的一点浅见是:解决基本技法是必要的,但更多的应该是通过素描这一媒介来训练学生独特的造型感受力、准确的艺术表达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在素描的学习和训练中,造型的感受力是一个很容易为具体的技术训练所忽略和丢失的问题。谈到造型的感受力,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平面艺术在其瓶画中也可见一斑)。古希腊的艺术在形式和精神法则上是无与伦比的,它的神韵、它的生动和深度,等等,至今为世人感叹不已。艺术史学告诉我们,古希腊艺术诞生于大约两千年前,当时并没有解剖学、透视学去帮助艺术家认识复杂而无比生动的人体,那么他们凭什么创造了这样超绝的艺术?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是文化、时代、地理、气候等综合因素赋予古希腊人非凡的造型感受力,当然还有哲学的智慧也给予了他们深刻的认知事物的方法。这是一个艺术家和哲人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哲学智慧的时代。古希腊的艺术启示我们,在艺术中感受力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素描教学问题、思考素描问题是很有针对性价值的。

造型的感受力是造型创造力的前提,没有好的感受力就不可能具有造型的创造力。具体来说,造型的感受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深刻性、生动性、独特性和准确性等,学生各异的造型感受是其各异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先决条件,也是将来其个性艺术风格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要用“一切价值重估”的意识来训练感受力,早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就预言:“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②

在好的造型感受的前提下,如何准确地表现其感受,这就凸显出对学生艺术造型表现力训练的重要性。而造型的表现力则包括造型的概括、想象、抽象等,比较而言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对客体的把握,而表现力则是主体的活动。一个有经验而又具造型敏锐感的教师可以在素描训练阶段看出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质和创造能力。造型艺术在学习阶段要求将技术和艺术表现分离开来,这只是阶段性学习的需要。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的是比例、透视、明暗、准确等问题,都是较为纯粹的技术法则。在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具有的艺术能力被压抑着。随着技术的日益熟练,一些学生可能自然地完成从技术到艺术表达的转换,绝大部分则觉得有困难有障碍,从而无缘进入艺术表达的阶段。素描训练中能否自然地注入艺术的形式创造因素和个人的精神因素,这是素描是否有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有些人不能注入,或者注入太少、太弱;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技术欠火候,然而艺术才情大于技术准备,这当然也是一种遗憾。因为他们的技术亏欠总是要损害艺术表达的。当然在艺术史上也有一些特例,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某种造型方法和技术,并以此成为其表达语言的基础,卢梭和凡·高就是著名的例证。当然他们是天才级的人物,而天才是创造法则和技术的。但如果把他们界定为天才就认为他们在艺术中不需要注入个人精神因素,这是对大师的一种误读。我们通过史上的多种资料,不仅能够看到大师们在创作时的情感投入,还可以通过大师们的素描作品直接比对出,他们在进行素描练习时在其作品中注入的纯粹艺术情感。我们也不要忘了,凡·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都曾经崇拜过古典主义艺术大师的事实。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他们作品中所注入的非凡人格精神的崇拜。

素描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的提高、心性的陶冶,对学生的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都有促进意义。“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③“审美境界的形成是受教者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提高对对象的自由把握能力、自由的创造形式、创造一个想象的审美世界的必要条件。它使受教者不仅能够观照和应对,而且能够创造和表现……”④

总之,在素描训练中只有把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才能很好地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作品才能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刘庆和.都市水墨[M].荣宝斋出版社,第17页.

②王岳川编,周国平译.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第91页.

③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4页.

④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第118页.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鞠向玲)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感受力基础课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创享空间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