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全
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市沙坪坝区400030
“弹性势能”在高考考纲中属于A级要求,只要求一般了解,不要求掌握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要求考生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但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有关弹性势能的问题,所以考生应注意对“弹性势能”这一概念的理解。
1 “弹性势能”的概念
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在工程中又称“弹性变形能”。例如,被压缩的气体、拉弯了的弓、卷紧了的发条、拉长或压缩了的弹簧都具有弹性势能。
对于某一弹簧而言,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形变有关,形变为零,弹性势能为零,弹性形变大,弹性势能大,弹性势能常用E璸表示。
2 弹性势能的变化与弹簧弹力做功的关系
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类似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弹簧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弹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例如,水平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如图1所示),小球由平衡位置O运动到A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小球由A运动到平衡位置O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お
例1(2001年上海理科综合第17题) 有一种叫“蹦极跳”的运动中,质量为m的游戏者身系一根长为L、弹性优良的优质柔软橡皮绳,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1.5L时到达最低点,若在下落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B.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动能增加了mgL。
D.重力势能减少了mgL。
分析 抓住橡皮绳在上述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状态:原长状态、平衡状态、最长状态。它们对应的特点是:原长状态物体仅受重力,加速度为g;平衡状态时重力和弹力平衡,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最长状态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不为零,速度为零。答案选A。
3 有关弹性势能与动能、重力势能、动量的综合问题
功能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中。而机械能与动量问题往往一起出现.下面举三种情况的例子。
(1)光滑水平地面上的系统,涉及动量守恒,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例2 如图2所示,A、B两个物体用一根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已知A物体质量为B物体的质量的一半,A物体左边有一竖直挡板。现用力向左推物体B,压缩弹簧,外力做功为W。突然拆去外力,B物体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以后将带动A物体做复杂运动.从A物体开始运动以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 )
A.W。B.2W/3。
C.W/3。D.无法确定。おお
分析 拆去外力后,B物体运动到原长时,它的动能为W,
则速度为v0=Wm,
m为A物体的质量,这以后,动量守恒,
有A、B的共同速度v′=23Wm,
则E璸=W-123mv′2=W/3。
答案选C。
(2)水平小车上的系统,涉及动量守恒、动能、弹性势能及能的转化与守恒。
例3 如图3所示,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停着一辆平板小车,小车的质量M=10kg,在小车的A处,放有一质量为m=5kg的小物块(可以视为质点),现给物块一个瞬时冲量I=30N•s,物块便在平板车上滑行,与固定在平板车上的水平轻弹簧作用后又弹回,最后刚好回到A点与车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求:
(1)弹簧在压缩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E璸;
(2)物块相对小车所通过的总路程s。おお
分析 m的初速度v0=Im=6m/s,
当物块由A运动到弹性势能最大处时,物块和小车具有共同速度 v1,
由动量守恒mv0=(m+M)v1,得
v1=2m/s,由功能关系有:
12mv20=μmg•s2+12(m+M)v21+E璸。 ①
当物块最后回到A时,物块与车具有共同速度v2,由动量守恒有
mv0=(m+M)v2,所以
v2=v1=2m/s,由功能关系有
12mv20-12(m+M)v22=μmg•s 。②
由①和②式可以解得
E璸=30J,s=3m。
例4(2005年全国卷第24题) 如图4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解答 开始时,A、B静止,设弹簧压缩量为x1,有
kx1=m1g。①
挂C并释放后,C向下运动,A向上运动,设B刚要离地时弹簧伸长量为x2有
kx2=m2g。②
B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和C的速度为零,C已降到其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ΔE=m3g(x1+x2)-m1g(x1+x2)。③
C换成D后,当B刚离地时弹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12(m3+m1)v2+12m1v2=(m3+m1)g(x1+x2)-m1g(x1+x2)-ΔE。④
由③④式得
12(2m1+m3)v2=m1g(x1+x2)。⑤
由①②⑤式得
v=2m1(m1+m2)g2(2m1+m3)k。⑥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对弹性势能及其变化的理解是解题中的难点,高考中往往也会结合其他形式的能量来考查。
(栏目编辑罗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