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可度调查

2009-04-14 09:43黄阿霁崔云鹤肖格磊陈立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

黄阿霁 崔云鹤 肖格磊 陈立章

摘要:目的与方法:以无记名问卷形式向中南大学430名在校本科生了解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简称项目)的认可度。结果:约90%的人赞成该项目;57.35%的人在回答本科学习阶段从事科研活动是否合适的问题时,认为这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参加项目活动是否受益,31.71%的人不认为对专业学习有帮助,16.28%的人不认为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10.98%的人认为耽误了学习或无收获。结论与讨论:大多数学生赞成该项目。但要使更多的学生感到受益,迫切需要大学的配套政策和教育资源的支持,使之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2-0113-03

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近几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更多的公民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接受高等教育。然而,我国普遍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成为很好的技术人才,但却难得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这是我国的大学和发达国家的世界名校之间最实质性的区别,也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至今没有培养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根本原因之一。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远远不是科技大国和创新型国家,许多原创性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形成了严重制约。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教育元素。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已在部分高校中实施数年。这一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教改措施效果如何呢?一些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探讨和评价;但学生对这个项目如何评价,他们是否认为受益,尚未见这方面的报告。为了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我们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教育部“211”重点大学中南大学随机调查了43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态度和他们感受到的受益程度,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对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分布在中南大学三个校区的2004级至2007级各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男女不限。

研究方法:在中南大学三个校区随机向文科、理工科和医科专业共12个班级发放600份预先设计的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430份,回收率71.7%。其中未参与过创新实验计划课题的有292人,作为“未参与项目者”组;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创新实验计划课题的138人列入“参加过项目者”组,其中有74名为课题负责人。以被调查者选中某一预设答案的百分比作为主要统计数据,组间比较用x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 16.0。

二、结果

1对开展创新试验计划的态度

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兴趣呈正态分布,两组均以“有兴趣”和“一般”占大多数,完全没有兴趣的人很少。从图2看到,所有被调查者中,91.19%的人是赞成该项目的。即使是未参与项目者,绝大多数人仍认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很重要和有好处的。

2参与过项目者对个人受益程度的评价

认为“分散精力,有负面影响”和“不知道”者,均可看作被调查对象认为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自己没有帮助。所以,有31.71%的被调查者不认为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有16.28%的人不认为参加该项目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

3其他问卷结果

(1)本科学习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否合适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415人中,认为合适者116人(27.95%);认为太早者43人(10.36%);认为不好者18人(4.34%);有238人(57.35%)认为这是因人而异的。

(2)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吃力?图3显示有71.65%的被调查者在参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时感觉比较吃力或很吃力,感觉很轻松的仅4.48%。

三、讨论

70%以上的人参与创新实验计划往往源于兴趣所在,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该计划项目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多数被调查对象是认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这是在大学生中推行这个计划最重要的群众基础。有31.71%的被调查者不认为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帮助(其中还有10.98%的人认为,由于参加了创新实验计划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有16.28%的人不认为参加该项目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二项大多数人认为“有兴趣”或“有好处”的计划,在同样的被调查人群中却有如此高的比例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这是为什么呢?另外的调查题目回答了这个问题:在问到“本科学习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否合适?”时,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415人中,认为合适者只有116人(27.95%);认为太早或不好者共61人(14.7%);有238人(57.35%)认为大学期间是否适合参加科研活动是因人而异的。可见,多数大学生认同需要进行创新性教育,但并不赞同在大学阶段进行。难道我们的创新能力教育还要等大学毕业后才开展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纵观当前世界主要的科技大国,哪一个不是对下一代从小就进行着创新性教育?我们认为,调查结果反映了人们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的认可,这不仅存在于教育者头脑中,也存在于在这种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头脑中。当然,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大学环境、大学的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没有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提供最佳的条件。

在问到“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吃力?”时,高达71.65%的被调查者回答“比较吃力”或“很吃力”,感觉很轻松的仅占4.48%。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前面提到的问题,即为什么多数被调查对象认可的创新实验计划又被同一人群中的许多人认为不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我们从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参与创新实验计划之前极少接触科研,亦缺乏相关的基础训练,同时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不够,故而增加了学生们开展创新课题的难度。比如在计划立项时,不知如何选题,如何收集和分析相关课题的国内外文献,不知如何选择可行的实验技术和路线;在课题实施阶段。也常常会遇到不知如何解决的实验室难题和统计学问题。而课外学习、研究与专业学习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研究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也是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感到吃力的原因。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的大学生中,相当多的人在开展项目时感到迷茫、无助,在时间、精力和经费安排上都难以保证课题的足

够需要,在完成课题和保证以优秀成绩完成大学学业方而难以两全。这就是大学生们感到“吃力”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他们认为大学期间不适合进行创新实验计划的主要理由。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下一代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国民教育(包括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所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任务。从本项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多数大学生赞成进行创新性教育,但他们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创新实验计划”。我们要说,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一个有远见的、很好的教育改革项目,但如果缺乏完整的配套机制或创新教育环境,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谓创新教育环境包括大学办学宗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全体师生的创新教育意识和传统、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学生实验室建设、教师对学生科研全过程的指导、对创新性教育工作的质量考评体系建设、对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实践的官方认可(如学分)。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性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要想一步到位是困难的,但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走。我们建议高等学校在教学大纲中设立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学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性教育落到实处。在开展创新实验计划的同时不妨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科学训练;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参与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的时间,最好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保证学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不耽误规定的学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对课题进行全过程的问题指导。同时,打破学科界限,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进行跨学科的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经费投入是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共享性强的、高水平的学生实验室,实现设备、信息、师资等资源的共享,不仅能节约教育开支,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尤其是各个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学习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这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但如何安排、指导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实验计划的同时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提高该项目实施的效果,让更多大学生认可它并从中受益,最终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环境或模式,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