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华 魏 来
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若要将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必须遵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思路,不断丰富阅读内容,活化阅读形式。积极探索阅读指导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兴趣“广”
1.课文学习激兴趣。在学生对课文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时,因势利导列出推荐书目,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如在学古诗时,推荐学生阅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在教《赤壁之战》时,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样,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
2.讲听故事诱兴趣。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的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听的学生,在享受故事中的奇妙世界时感受课外阅读的吸引力。另外,音像市场还有很多优秀的少儿故事光碟,当学生尽情地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的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滋味,会再次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3.做摘录触兴趣。每学期初,给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作为新学期的礼物,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将阅读的收获日积月累。摘录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加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4.广读书延伸兴趣。当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以后,要适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结合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及课标要求达到的阅读量,根据每个年段的培养目标,由教师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让学生选读。同时,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提高语言和精神修养。
二、形式“活”
1.灵活安排活动时间。首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语文教师每天要从语文课中抽出3-5分钟的时间,采用演讲、朗诵、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将学生的“读”与“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目的,展示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其次开设课外阅读课程的班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材外的阅读指导,也可以是师生在一起静静地阅读。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校本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第三是利用每天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定会引起质的飞跃。第四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后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阅读。
2.创新开展阅读活动。一二年组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多种有趣的阅读活动;四五年组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征稿、演讲活动;五六年组以班级为单位,每月组织1-2次课本剧表演比赛、古诗词诵读大赛、我最喜爱的图书推荐评选活动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3.合理利用阅读资源。要创建班级图书角,在每间教室的角落里安放一个简易的书柜。每学期初,号召学生将家里符合学生阅读的藏书带到学校,贴上班级标签,打上编号,让同学们自由借阅。班干部负责图书的保管并认真登记借、还的情况,确保图书一本都不少。还可以建设读书长廊。把各班级的书和学校的书放在读书长廊中,学生可以跨越班级互相借阅。这样,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空间广了,机会多了,兴趣也浓了。
三、氛围“浓”
1.给家长发放读书倡议书。通过家长会、给家长写信等形式,向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建议家长花一定的时间,根据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与孩子一同选书、一起读书。
2.教师以身作则,师生同读。课外时间,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感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
四、效果“实”
1.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要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天摘录一段话,每周背诵一首诗。每月(或两月)读完一本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逐步养成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读书的良好习惯。
2.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外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可使学生的阅读量迅速提高,同时,学生阅读的视野也更加宽泛,内容不再仅限于儿歌、童话、故事等,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等都将进入广大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再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会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语文综合素养随之得到整体提升。
3.进一步转变校风、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学校的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校园会充满书香气息。
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需要每个师生投入极大的热情。我相信,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