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珍 张金菊
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直到现在,除1649-1660年由克伦威尔执政的一段共和时政外,英国一直是一个君主国家。在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革命胜利以后,王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仍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元首,形势上仍然处于一种神圣的至尊地位。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男女都有继承权,但规定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原则。如果国王没有儿子而只有女儿,则会出现女王; 另外,如果男性子嗣死亡或放弃王位且他又没有其他继承人,则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英国历史上女王的出现是王位继承法的直接结果。自都铎王朝以来,英国有六位执政的女王,分别是: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玛丽二世(1689-1693年在位),安妮(1702-1714年在位),维多利亚(1837-1901年在位),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登基至今。
一.中世纪的专制君主
(一)玛丽一世:女人统治的试验
玛丽一世之登基,一举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玛丽一世成长于欧洲宗教改革的汹涌大潮之中。玛丽一世的母亲笃信天主教,而她的父亲却与扶持新教,迫害天主教徒。玛丽一世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登上王位后,她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并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政策,屠杀其中的激进分子。
由于玛丽女王顽固的推行复辟政策,也由于资产阶级的日益崛起,整个玛丽统治时期王权和议会的斗争非常激烈,国家动乱,人们都忍受着玛丽而把希望寄托在她妹妹伊丽莎白身上。因为如果玛丽去世时没有子嗣,她的妹妹伊丽莎白将成为英国的女王,有些急躁的人甚至巴不得把伊丽莎白这一前景定下来,并加快它的到来。虽然玛丽梦寐以求的是生一个孩子,但最后还是无嗣而终。1558年,玛丽女王死后,新教徒伊丽莎白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英格兰女王。
(二)伊丽莎白一世:大权独揽的专制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之际,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正濒临瓦解。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由伊丽莎白一世的祖父亨利七世于1485年始建的。其后,亨利八世当政时,通过宗教改革运动,摒弃了罗马天主教在英国宗教界的最高地位,君主成为国家宗教首脑,使君主专制政体得以初步巩固。但是,亨利八世驾崩后,这一政体受到多方危及。在国内,诺福克郡和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搔乱;在国外,罗马教廷千方百计欲夺回其原在英国具有的宗教最高权力。至玛丽继位,她放弃了君主作为本国宗教最高首脑的地位,重新承认罗马教廷的权威。经历数十载的英国君主专制政体遂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罗马的教权能否再度排除,君主专制政体能否重获巩固,是为英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当时,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的统一安定,避免封建割据和战乱的发生,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伊丽莎白一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承担起维护和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职责。1559年,女王加冕不久,即令议会通过《至尊法》,明确宣布:“一切外来权力或权威,无论其属世俗或属宗教,在英王国或英王辖下的自治领及其他地方,均永远予以废除。”所有这些权力盖由英国君主统辖。《至尊法》又规定:“女王陛下的后裔和继承人,即英王国未来的君主和女王们,亦将拥有全权或最高权威。”这样,伊丽莎白一世便以法律形式再次摒弃罗马教廷在英国攫得的最高宗教权力,使英国君主重新成为本国的最高一世俗首脑和最高宗教首脑。王权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巩固。
二.近代的立宪君主
(一)玛丽二世:君主立宪的皇室见证人
玛丽二世是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安妮·海德王后的长女,她还有个妹妹,就是后来的安妮女王。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她及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诞生了英国历史上的玛丽二世女王,由于是夫妇二人共同担任元首,玛丽的地位就介于王后和女王之间了。玛丽二世夫妇继位的第二年通过了一项对英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法令,那就是《权利法案》。
此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结束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01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杜绝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复辟的可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是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以来,经过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过共和和复辟及反复复辟的几度较量后,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互相妥协的结果。
(二)安妮女王
安妮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父亲詹姆斯二世是罗马天主教教徒,而她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她在位期间,完成了苏格兰的统一,党派政治逐渐发展起来,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础。君主立宪制已经渐渐稳定,议会的权力也已经日益巩固,王权渐渐被架空。
(三)维多利亚女王:从叛逆到妥协
维多利亚是与伊丽莎白一世齐名的另一位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王。维多利亚在位期间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受工业革命之惠,大英帝国在女王的统治的期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侵略扩张所向披靡,成为世界一等强国。英国历史发展到维多利亚女王那个时候,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 的虚君,但维多利亚一登基就力争王权,不肯对内阁就范,维多利亚执政早期使内阁感到桀骜不驯,她同比尔进行斗争,对帕默斯顿进行抗议。但历经20多年的女王生涯后,女王越来越认识到立宪君主的意见无足轻重。她要听命于内阁和首相,要满足于三种权力:被咨询权,鼓励权,警告权,要善于做“虚君”,所以后期她慢慢开始与内阁默契合作。
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三.现代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必要的“政治花瓶”
现任女王的头衔全称是“拖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它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1935年《女王称号法》)。但是这么长的一个头衔并不代表真正的权力。名义上女王是权力很大的统治者,但她的实际地位却是“临朝而不临政”,“统而不治”。法律上的这些王权早已让给了内阁。女王的活动都由内阁安排。如任命高级官员,必须依照首相和内阁的决定;解散议会,必须根据首相的建议;每届议会开会时女王的演讲词是由内阁起草的,实际是内阁的施政纲领;其它的演说和答词也都是由内阁准备的。一句话,女王只是一个虚君,她在政务方面依法从事的一切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所有这一切都已由议会,内阁,或首相提前决定好了,女王只是自动的做这些安排好事情就可以了。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当今的女王不过是一只美丽的“政治花瓶”。
那么英国为什么还要花费巨额的财力来供养这只“政治花瓶”呢?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英国的王权实际上等于零。”但他同时也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地方比英国更崇拜统而不治的人物了。”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她在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却起着掌握实权的议会和内阁所起不到的作用。“国王手中没有真正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权力正是其权力所在。”因为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女王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因此她被人称为“超阶级的女王”,“不带政治色彩的女王”。正是因为女王是超越阶级,阶层,集团和党派利益的“全民利益的代表”,伊丽莎白二世才赢得了整个英国不同阶级民众的爱戴,成为英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结语
英国王室与议会为争夺最高权力进行了长期斗争,而历代女王作为王室的代表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持久的争斗。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女王大权独揽,代表了王权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大的君主专制政体,为英国社会的统一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人们不再遭受封建割据和诸侯混战之苦,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显著发展。英国国力迅速膨胀,成为近代史上的一大强国。玛丽二世执政期间,《权利法案》的颁布大大削弱了王室的权力,议会的最高权力得到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随着英国资本卞义的发展以及君主立宪政体的日趋成熟,女王的实权已江河日下,时至今日,女王的王权几乎等于零,其行使的权力不过是替议会走走形式而已,不过女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依然无人可以替代,伊丽莎白二世仍不失为英国最高权力的化身和维系大英帝国的一种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1]尼尔著,聂文杞译。《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北京:商务印书社。1992。
[2]斯特雷奇著,薛诗绮译。《维多利亚女王传》:“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张珍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张金菊,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