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少年描写

2009-04-13 05:29李卫芳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戏百草园刻画

很多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从新概念作文或港台小说中吸收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写作时过多地表现自我,宣泄小我,内容缺少清纯、灵动的气息;表现手法上以彻头彻尾的心理描写表现抒情主体的多愁善感、苦闷烦躁,缺乏当代中学生的蓬勃之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的形象应该是会“飞鸣”、“会跳跃”的。因此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选择运用直视感强、动作性强的手法,少用意识流的心理活动或理性思维浓的议论、推理。学习中小学课本中鲁迅先生塑造少年形象的手法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一.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刻画形象

语言描写是鲁迅先生塑造少年形象的主要手段。因为孩子是幼稚的,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清新活泼的。例如《社戏》中双喜的语言极富鲜明个性。他说服大人让迅哥儿去看社戏:“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快人快语,机智而又热情。船回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上就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既写出了他的能干、老练,又把孩子的那种“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现了出来。这样的语言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能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用细致的动作描写突现形象

人物行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作品中那些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阶级本质来。《社戏》中的一群孩子都来自农村,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出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特点。文中船出平桥一“点”一“磕”,说明孩子们委实是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灵活而又老练。回转船头时,“拔篙”,“点退”,“驾橹”,摇起船来的动作连老渔夫都喝彩,这进一步表现出水乡少年是干练的弄潮好手,以及他们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性格。

三.用传神的肖像描写彰显形象

鲁迅先生往往通过对少年的肖像或神情举止作刻画,描绘出他们的活泼机智来。比如《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着墨不多,却抓住了两处富于动作化的肖像,点出闰土形象的活泼勇敢。同样是写闰土,但肖像描写的着眼点不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脸用“紫色”、用“圆”,写出他的健康;再写毡帽之“小”,银项圈的

“明晃晃”,写出其可爱。这两处描写相互照应,充分表现了闰土的性格特征。

四.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形象

鲁迅先生曾说过:“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塑造少年形象时,总是写出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社戏》中刻画偷罗汉豆的心态最为细致。先是偷阿发家,又怕偷多了挨阿发娘骂,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的骂,便又想出对付的办法。这几段简洁的心理刻画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艺术的真实性,在笔墨上又很简洁。

五.用贴切的环境描写烘托形象

环境描写在作品中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氛围的揭示,鲁迅先生通过它来表现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社戏》中这一手法的运用是比较鲜明的。同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描写百草园春秋之景和“美女蛇”神奇故事,表现了少儿捕趣猎奇的心理特征。百草园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乐园。

鲁迅先生写少儿之情趣,而又不正面去写,写其心理也不直接刻画,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写自然之景,或写人文之境,来加以烘托,从而达到情境相生,这就是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所在。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走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套。”《社戏》等几篇课文里,鲁迅先生正是运用了这种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动作、语言描写和凝练的心理刻画、环境烘托来勾画人物性格的,在写作实践中应该认真学习并加以运用。

李卫芳,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猜你喜欢
社戏百草园刻画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游百草园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我的“百草园”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