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徐海晏
情商教育在应急情智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刘瑜 徐海晏
大自然有时是无情的,5.12的哭喊声和惨叫声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虽然我国文化教学水平在快速地提升,但在灾难面前,由于缺少地震自救知识和应用的心理素质,捧着书本的孩子们不是惊吓地瘫坐,就是慌乱窜跑,有的孩子在拥挤中被踩伤,有的被重物砸死。而就在震源附近的绵竹中学尽管教室已破旧,但在学校合理地组织疏散下,同学们临危不乱,应用日常所学的应急方法井然有序地逃生,无一伤亡。汶川大地震再一次将应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到民众面前。
(一)应急情智素质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应急(emergency)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情智素质顾名思义就是指个体情商和智商的综合素质,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研究证实个体的情绪情感对认知活动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习应用和创新。另外,个体对他人情绪的准确感知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应急情智素质是对情智素质更具体、更高的要求,可以将应急情智素质表述为:个体在突发事件前所储备的所有应急的知识、观念与心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时自发地综合调动自身认知资源与心理资源的稳定能力和人格特质的总和。它必须具备危机应对心理、应急知识以及应急能力三种基本素质。学校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1)灌输用电用火和生理卫生等安全常识,教授应急事件处理方法和灾后救援技术,此为应急知识。(2)培养个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减少灾难或者在危机面前冷静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的资源以自助。两者结合,再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的迁移最终成为个体稳定的应急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上既要兼顾知识又要兼顾心理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使这种能力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可塑造的、可创新的素质。
在灾难和日常危机的威胁之下,在情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要求之下,应急情智素质教育理应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并贯彻实施到教学之中。应明确的是,应急情商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们应对灾难的能力,因为灾难不可能经常发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应急情商素质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二)应急情智素质教育目标
应急事件主要有两类:自然灾难和人为灾害。前者主要有地震、水灾、雪灾等。后者主要有火灾、校园暴力、车祸、教学楼坍塌、食物中毒、大范围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后者比前者对应急情智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应急情智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提升中小学生应对灾难和危险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得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灌输安全常识以杜绝灾害;训练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心理以应对灾难来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友爱团结精神实现灾难中的同伴互助。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减少灾难的发生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仅为具体的应急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杜绝,但通过提升危机意识和危机识别常识,可以有效感知和预防,减少损失。如果在平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情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暴力、火灾等人为灾害。有研究表明,易焦虑者和悲观消极的人在灾难发生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创伤。我们也看到,地震中能够积极自救的孩子多是平时比较活跃、乐观、善于思考的,越健全的人格特质越有利于孩子们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积极自助。所以通过心理教学完善学生人格特质是应急情智素质的培养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灾难时刻心理素质的培养
灾难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关键。有研究显示:群体规模越大,忽视以及恶性竞争这些反社会行为越严重,在灾难发生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刺激越大,就越容易恐慌,发生拥挤性和竞争性的逃生行为,这种恶性逃生行为越严重,顺利逃生的比率就越低。有两种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解释这种恶性逃生现象:前者认为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个体在灾难中自我监控和自我观察能力减弱,进一步弱化了对社会道德的判断能力,导致了对罪恶感、羞耻感、恐惧等情感的控制力降低,从而发生了这些反社会行为。后者认为从众效应导致了该行为的发生。个体在危机中自我意识并没有降低,逃生行为是一种本能,但基于从众效应,大家都往同一个地方或者用相同的方法逃生,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行为。应对灾难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应急知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众传媒中多次涉及到应对火灾的正确方法,但当火灾到来时,有的人慌乱进电梯下楼,有的被拥挤的人群踩伤踩死,有的在高处跳楼而致身亡。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火灾中应该如何自救,而是当滚滚浓烟逼近时很多人丧失了冷静,出现慌乱不知所措,人在情绪紊乱中调动协调各种知识的能力会减弱,于是有些人会采取本能应急反应或者习惯性行为企图逃生,却反而为自己错误的逃生行为付出惨痛代价。
让学生明白人在应急状况中的心理共性特征,对于他们更好掌握正确应急方法,培养所需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危机面前应具备以下几种综合素质:
1.有效控制慌乱的情绪,冷静镇定求生。
2.发挥主动性,善于观察周围环境利用环境优势顺利脱险。
3.勇敢积极自救。
4.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危险面前可以说服他人配合自己或者阻止暴力行为的发生。
5.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变通性(flexibility)、流畅性(fluency)以及独特性(originality)。因为相同性质的灾害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会表现出特异性,如果只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势必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流畅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让个体调动并整合各种资源,找到最好的脱险方法。
(三)朋辈教育实现灾后互助
培养应急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减少灾难发生、以良好心态应对危急时刻,还可以更高效地开展灾后救援,减少伤亡。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同学们明白在灾难中要听从指挥,有组织有计划地逃生,自私自利、互相拥挤争吵只能降低自救的可能性。如果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有些人能够发挥主动性和组织能力,带领大家有秩序的逃生将会更好。达到同辈互助的目的。同辈互助不仅可以缩短救助时间,还可以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方法自助。汶川地震中有很多被压在废墟中的同学就是因为互相鼓励给以信心才在无水无粮的境况中熬过了几天几夜。有些学生在自己被救出后不顾虚弱和危险为救护人员指路导航解救同学。他们虽然身躯瘦小但用他们的爱心和不放弃的精神带给人们无限的力量和感动。
学校应急情智素质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情与智的有机结合。应急情智素质是综合素质在某一种特殊境况中的高难度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建立与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完善教育体系,丰富情商教学内容
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应急课程,但只是局限于应急知识的讲解,没有重视应急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些学校开设了应急专题教育课程,系统给学生讲授应急知识并开设情商课,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情智高中就进行了一系列情商教育:通过团体辅导、围棋、茶艺等特色训练,让学生获得人际交往、掌控情绪、发散型思维等能力。学校应协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灵活应变是在获取和熟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细心观察有助于获取更多信息,有效预防危机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在危机现场尽快找到脱险的方法。
情商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教学要因人而异:对抑郁气质的学生要多给他鼓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们发现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多是性格偏激内向或者品行不良的学生,对此老师应该加强关爱和沟通。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是因为父母的关系恶劣或者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导致孩子品行不好的,老师可以从家庭入手,协调紧张的家庭关系,通过奖励和关爱纠正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减少攻击行为。有些学生问题极度恶劣的,学校则需要建立监督和惩罚措施。
另外,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朋辈疗法教学。通过身边的或者新近发生的危机案例让孩子们生动体会并积极讨论,让他们明白灾难发生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朋辈互助指的是灾难中和灾难后同伴们通过耐心倾听技巧、尊重、同感、鼓励、支持等方法,互帮互助共渡难关。情商教育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要将抽象的心理理论与具体动作相结合
模拟危机现场,细化自救步骤,在每个细化步骤中要求学生思考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将抽象的心理教学具体化。通过细化教学,让孩子们知道人在不同危机时刻的心理反应和本能反应,从而鉴别出哪些心理和行为是恰当的,哪些是要杜绝的。通过生动体验,多角度思考,集体讨论分析,从而更好掌握应急知识,培养应急心理素质。
(三)科学安排应急演练
科学设计训练项目,开展演练活动。应急情智素质是在应急技术经练习达到熟练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特质发展并内化而成的,正所谓熟能生巧方能处变不惊。这就要求教学遵循技能学习的规律。
1.合理安排演练次数和间隔时间
在新技能习完之初,学校可利用活动课、体育课和其它课余时间尽量多安排一些演练,小规模的练习对环境的逼真度要求可以降低,授课方式可采取口头练习,思考讨论以及动作练习相结合。需注意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动作指导一定要严格并及时反馈纠错。这些小规模的技能练习可根据情况一月进行一至三次。而正式演练一学期要有一次。在同学们动作达到标准之后,这种小规模练习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如两个月一次,并交叉其他应急技能学习。这样做不仅合理利用了时间,更有助于快速掌握技能。
2.在演练过程中给予评估,演练后及时反馈总结
演练评价是为了确定演练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各个参与人员是否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了积极参与以及每个人的动作是否正确,组织人员的能力如何。为了更好地发挥演练作用,及时地反馈也是很重要的,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我们在实际演练的一些关键地点安排人员做测评,演练结束给以反馈,并要求每个学生写演练感言,具体包括自己在演练过程中表现如何,有哪些值得肯定,犯了哪些错误,哪些是可以改善的等。
3.结合环境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技能教育要结合本校本地自然人文等情况有重点的选择不同的应急事件进行演练。例如对地震多发地区要加大避险和安全疏散方面的演练。对地处偏远地段周边不怎么安全的学校要进行预防暴力攻击等方面的演练。
(四)应急情智教育要与文化课程有机融合
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理论新、要求高,需要相关意识的转变。情商专题理论课内容单调不生动,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技能技巧。除开设生动活泼的情商课外,老师还可以将应急知识融入到文化课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应急的生动案例,通过反复对课文词语、句法、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产生内隐学习;地理学科中讲解飓风海啸地震等的预警识别常识,配上模型和动画,形象而生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应急事件或者社会相关热点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加强学生对危机情智教育重要性认识;在生命教育中,对传统献身精神要大胆扬弃,有意识地选择危机来临时,机智应对、勇敢自救的人物作为歌颂和赞美的对象,教会学生在珍惜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再来谈意义和追求;在体育课中,安排应急技巧和防护措施的讲解及演练。
需强调的是,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危机现场的组织能力。在危机工作管理方面,学校应做好应急事件的预警,建立合理有效的预案,构建应急监控系统,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再加上有效的应急情智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达到应急情智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武汉市情智学校)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