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反思“不教之教”

2009-04-12 10:02:22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连雪红
成才 2009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语文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连雪红

得失寸心知
——反思“不教之教”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连雪红

传统而新鲜的教学话题,

语文而人生的课堂境界。

——编者画

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有一条独特的育人经验——“不教之教”。他们认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如结论、定律等不需要教或不必为主来教;需要教的是创造的意识、价值观,科学创造的方法、原则,科学研究的风格和品格。需要教的东西是软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教”,通过“不教”达到“教”的目的。凭此做法,他们创造了划时代的量子力学,培养了一代科学精英。这一成功经验给予我深刻的启迪:小学阅读教学难以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彻底摆脱“耗时低效”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正是我们不敢大胆“放弃”,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长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那些“不需要教或不必为主来教的知识”,如:对字、词、句的机械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发胖式的分析等;忽视、甚至无视那些“需要教”的软性的东西,如能力、情感、态度等。结果吃力不讨好,反而导致学生能力低下,情感失落,个性压抑,人文精神淡漠。哥本哈根成功的教育经验启示我对此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思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最“需要教”的软性的东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据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去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并从中习得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能力的形成,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发展,才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最“需要教”的。这些东西都是“软性的”,它凝聚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无法物化,无法通过老师言传口授,耳提面命,更无法通过老师“手把手”地“教”出来。它的获得,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亲身实践,使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在学生个体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探索,不断创造后自已“悟”出来。这种无法“教会”而又“需要教”的东西也只能采用“不教”去实现,即“不教之教”。

反思二:如何理解阅读教学中“不教之教”的本质意义

据上所述,“不教之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它首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它无法物化,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它因人因境而异,抽象不出普遍的教学模式,却又充满活力地制约着阅读教学的优劣与成败。这是当前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种“隐性”教育。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追求语文教学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一种人文教育,一种过程教育,是一种生活化的自我教育。

反思三:怎样实施阅读教学中的“不教之教”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促进儿童的心灵发展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老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就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学科”的著名论断,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语文,作为母语,它积淀着千古的民族文化,凝聚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无穷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作为课程,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由于儿童情思的形成是蕴藏在人文教育中的,因此小学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摇篮。这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不教之教”首要关注的问题就应该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凭借教材,变单一的“知识讲堂”为多元的“语文学堂”,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滋润下快乐成长

阅读教学是一种文化,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现行的各种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吸纳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崇尚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不教之教”,就是要发挥教材优势,创设儿童化的“语文环境”,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儿童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如:教学《奶奶的白发》(苏版小语第二册),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成“家”的环境,组织学生在《爷爷好、奶奶亲》的乐曲中,载歌载舞进入课堂。课中,老师先扮奶奶,学生当孙子,然后让学生分组自选角色,反复演读课文。老师慈祥地微笑着,走在学生中间,抚摸着每个学生的头,与“孙子”们亲切对话,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感受家庭的温馨,亲情的美好。既没有讲解,也没有分析,学生们主动在朗读中理解课文,陶醉在朗读中感悟亲情,达到了披文入情、身临其境的目的。课后,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激励他们回家继续演练,结果学生不但读好了课文,还创造出《爷爷的皱纹》、《妈妈的汗珠》等自己的“课文”。在情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孝敬父母,关心老人,这一民族化的理念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儿童的心田,为孩子的人生打下最好的底色。

2.完善自我,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健康成长

以人格育人是“不教之教”的最高境界。教师是小学生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亲其师信其教”,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人文教科书,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以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这种力量是隐性的、持久的,相当重要,而且十分有效,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阅读教学中的“不教之教”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两方面的榜样作用:1.做人的榜样;2.阅读的榜样。这一点,正是当前阅读教学中最或缺,而且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实践证明,只有会阅读的教师,才能教出会阅读的学生。教师充满爱心、平等待人,学生才能关心他人,学会尊重;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学生才能热情奔放,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有幽默风趣的性格,才能亦庄亦谐,给学生带来快乐;教师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指导学生吟古诗,诵散文,欣赏文化的美丽;教师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薄发,妙语连珠谈《三国》,论《水浒》,与学生谈古论今。一句话,教师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发展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关注过程,平等对话,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过程,是本次课改的重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强调“对话”,突出“过程”,明确“个性体验”是过程的核心,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什么是“对话”?对话不但是人与人之间言语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心灵的沟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阅读教学的“不教之教”就是要遵循这一理念,以平等为基础,教材为凭借,创设儿童化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互动起来,共同创造,不断生成。“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种对话需要合作,讨论乃至争论,才能体现差异,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如阅读《草船借箭》(人教版)这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开一次《话说诸葛亮》的小小专题讨论会。教师和学生一起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对话:1.从“草船借箭”的“箭”字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2.你认为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3.结合自己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大家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如何实践个性化的体验?仔细研读《课标》,“体验”一词出现15次,“感受”、“感悟”13次,为何如此强调?因为民族文化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即:“模糊理论”、“意念式”。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感悟”,“体验”是语文素养的基石,语感活动的桥梁,所以,“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认知的两种生活方式,是学生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教育理论家乔治·布朗称之为“精神的幻想旅行”,并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精神幻想之旅”,学生在精神上才会有高峰体验。因此,阅读教学的“不教之教”,就是要遵循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感悟的平台;调动感悟的情感;铺垫感悟的台阶;激发感悟的升华。真正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如:阅读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的体验过程:1.师生一起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板画、贴图,共同创造文中描写的丹顶鹤生活环境;2.自由朗读课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3.从文中找出赞美丹顶鹤的词语,如:“引吮高歌”、“展翅高飞”等贴在相应的图下,再将自己最喜欢的丹顶鹤介绍给大家;4.图文结合学背课文,再当导游,带领大家去参观丹顶鹤的第二故乡。这样阅读,学生通过个体心灵的感悟和体验,对丹顶鹤的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在仙鹤的飞翔中自然生成。

(三)贴近生活,让学生在阅读生活中自我教育,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需要知识,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经验;二是别人的经验(这就是传承的知识)。有效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阅读。阅读是提高人文素养必要和有效的途径,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方法之一。有人说“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可见生活与阅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就是把阅读纳入“规范”的教学系统,禁祻在封闭的课堂里。在长达九年的基础教育中,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数千万人捧着同一本书,以统一的“标准”答案为目标,教阅读,学阅读,忽视了知识的立体性、人文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将阅读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彻底打破这一局面,让阅读教学超越课堂,贴近生活;超越文本,走向综合。

“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大概300篇,只有三四十万字,仅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吕淑湘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感叹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实现阅读教学的“不教之教”首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生活化,让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其二,要开放阅读课堂,改变阅读方式,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加强综合性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三,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这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课标》要求小学生背诵的160篇古今优秀诗文必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保底工程”,狠抓落实,并要有相对的监控、评价机制。因为阅读是文化,文化靠积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阅读积累、思考,才能厚积薄发,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和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隐性教育——“不教之教”,隐藏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需要全体同仁共同努力。

特约编辑 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9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