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秋元
巴西、阿根廷教育一瞥
■钱秋元
应南美东亚国家教育与文化交流协会邀请,经市外办批准,武汉市教育代表团一行7人,在团长、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率领下,去年曾对巴西、阿根廷进行为期八天的考察与交流活动,增进了武汉市与巴西、阿根廷教育界人士的交往,对两国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现状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笔者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现将管窥所及,就教于大方。
巴西、阿根廷分列南美洲第一、第二大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前者称为“21世纪的世界粮仓”,后者有“世界粮仓和肉库”的美誉。两国毗邻边界仅一河之隔,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异,但教育的共同点很多。两国的办学体制都是公私并存,各有优势,相互裨益,共同构成国家人才培养的网络。
第一类是公立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对学生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包括校产、学习注册、教师工资等多方面的经费都由国家承担,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每年由总统府拨款3亿美元左右。学生需要掏钱的,一是教材图书费,由学校列出目录,学生自己到书店购买;二是中小学生都必须穿校服,意在让不同经济和学习状况的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关系,消除人格差距。校服由学校设计但不直接对学生出售,而是由家长到指定的商店购买。阿根廷的中学校服基本一致,就像我国医务人员穿的白大褂,显得简洁、朴实;三是课间餐费,学校一般不设食堂,但对学生供应课间餐,每月收费10元左右。针对贫富差距较大的国情,两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资助穷人的孩子读公立学校,如: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材、校服,在学校设立资助机构,筹集善款助学等。
第二类是私立学校,其中又包括教会学校和使馆学校,后者为美、英等国为大使馆工作人员及其他富人子弟举办的贵族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纯粹是个人或财团出资办学,政府不掏一分钱,也不管教学方面的事务,但承认学生的学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转学。包括校舍场地、聘请教师等办学成本在内,学校的全部费用靠向学生收取。一般私立中小学每生每月收费在巴币1000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500元~3000元),“使馆学校”每生每月收费在巴币10000元左右。一般来说,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教育质量要比公立学校强,因此,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只能是富家子弟,穷人的孩子只能望私学而兴叹,公私两类学校对巴西、阿根廷教育资源形成互补,但其办学优势则因学段不同而各显其长。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对教师的聘用管理机制严格,拥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教师不参加罢工罢课,生源起点高而整齐,因此私立中小学质量明显高一些,学生也很容易考上公立大学。高等教育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因为实践和科研机会多,政府的支持大,对学生要求严格等方面的优势,公立大学往往比私立大学名气大得多,据布大经济学院院长巴尔比艾里教授介绍,这两国的最尖端人才都是由国立大学培养的,因此公立大学的学生相对容易就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中小学是私立的好,大学是公办的好;但穷人子弟因为学费昂贵上不了私立中小学,也就很难考上公立大学,当然更上不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大学。
与历史上的军人执政大不相同,近年来,巴、阿两国民选政府都很关注民生,采取许多措施帮助贫困人口享受免费高等教育,一是每年拿出5%以上的升大学指标专门照顾贫困人口;二是大力发展高等成人教育,推进继续教育,使得许多迫于生计先就业的穷人子弟通过上夜大学等形式完成高等教育;三是开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让无能力上学的年轻人受到某个方面的技能、常识培训,提升受教育水平,这些培训基本免费。如阿根廷诺马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同布市周边卫星城市政府联合开展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提高困难群体自我保护、避免上当受骗的意识和本领。
巴西、阿根廷和南美其它一些国家的高校均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全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纲,由高校自己制定大纲。大学入学无需考试,也没有一定的淘汰比例限制,学生通过申请入学,学校对学生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成绩单和其它认定身份的证件申请读大学,入学后有二至三个月的适应课程阶段,让学生积累方法;然后通过一门一门课程的考核形成激励淘汰机制,有点像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学分制”。面对“出口”的重重压力,那些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最终就会选择自动放弃。他们的理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要让想读大学的人都有上大学的机会。当然,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质量是不能降低的,有很多的入学者终究会排除出大学,结果,能进门读大学的人数量相对较大,而能读完大学拿到毕业证的人数则非常有限。巴西的高校实际录取率仅为5%左右,大批的中学生毕业后只能读中专、技校或直接就业,而各高校的录取比例又会因校、因专业而异,有些大学或专业的门槛比较高,象圣保罗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等名牌大学由于申请入学人数多、课程难度大,会逐步淘汰很多人,录取比例也就更小一些。
由于大学采用申请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机制和相对宽松的教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学阶段的升学竞争压力,再加上社会就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南美国家的高考升学竞争远没有达到我国当前的激烈程度,所以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维格那隆犹太子弟中学,谢世腰局长随机拎起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书包掂了掂,明显感觉到要比我们武汉同年级学生的书包轻得多。
巴西、阿根廷两国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实行国立和私有两种办学体制并存互补,相得益彰,同时兼顾了贫富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尽管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穷人,但公私分明,有法可依,国立学校完全实行免费教育,同时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这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和有益的启示。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由国家全包,《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不过几年时间,真正名义上的、完全由私人出资举办的学校为数寥寥,办得成功的更少。当前武汉市依然存在的所谓“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即原来的“改制校”)其实是一种非公非私,政策法律界限十分不明的教育实体,基本上是用国家资源(包括校舍、师资及学校品牌、无形资产)办学,又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显得不伦不类。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倡导社会和谐,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是要消除“择校”现象,而是要分清公、私两种体制,“公”的要更公,不能巧立名目收老百姓的钱,办学必需的经费应该由各级政府依法承担;“私”的要真正私,不能化公为私,假公行私,要防止国有资产变相流失。学生可以择校,择校就得交费,但“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这就要进一步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办学,允许其按成本收费,但要加强审批时的把关,加强对办学过程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2.巴西、阿根廷分别遭受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统治数百年,经过了二战、国家独立战争等战火的洗礼,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他们十分注重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传统和社会等人文方面的教育。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大城市,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殖民时代著名的建筑,从罗马式的剧院、哥特式的教堂到葡萄牙式庭院,欧式古典建筑见证着昔日城市的辉煌;城市里设计新颖的纪念碑、纪念馆等更是随处可见。圣保罗私立骑士中学国际部主任柯克兹告诉我们,许多文化设施包括拉美民俗博物馆、二战纪念馆等一律实行免费开放,供市民参观游览。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关注未来。巴西的桑巴舞、阿根廷的探戈舞作为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都得到很好保护和推崇;两国足球的普及程度之广、技术水平之高堪称世界一流,乘车穿行在城市、乡村、街道的路旁,不时可以看到能容纳数万人的足球场馆;海滩边、球场上到处都有青少年踢足球的矫健身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称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巴西基督山上的耶酥雕像一样,传承着南美洲文明的灿烂历史。相形之下,我国在充分利用社会条件、社区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发展等方面则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借它山之石,学习外国文化教育中先进的一面,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