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芳
【关键词】历史教学“概括”能力途径
历史学科中的“概括”是把一个或多个历史事物的相同属性、本质特性揭示出来的思维活动。它是历史思维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历史教学过程中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判断及历史规律的探究都需要有效运用概括能力。
一、概括——历史表象到历史概念的桥梁
历史概念的形成,就是在分析众多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作出的能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可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概括能力必不可少。而历史概念的确定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形成正确历史结论、挖掘历史规律的基础。
从感性的历史表象到理性的历史概念需要“概括”,也就是要经过归纳和提炼。很明显,概括历史概念的最深刻内涵在于揭示历史事物之本质属性。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达不到这一层次,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历史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这对历史学科应考是不利的。所以,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多注意对概念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概括,这样应考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二、概括——正确历史结论形成的必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知识的一种概括性认识、判断。比较于历史结论是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也更离不开较强概括能力。概括历史结论需要建立在分析大量历史史实的基础之上,脱离了基本史实的结论也就毫无根据。
这一能力层次要求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但涉及历史学习的本质:掌握历史、汲取历史、以史为鉴;同时针对教材诸多历史结论,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综合能力考查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更是离不开此种概括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各学科教学中我们都应重视这个问题。
三、概括——历史规律探索的重要手段
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很明显,历史规律有别于历史表象,与历史表象相比,历史规律更具有理性化,可以说,它是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产物。探究、挖掘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层次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概括”。概括历史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将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进一步从理性上加以阐释,给予提炼、升华。
历史学习的最高层次目标(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透过现象探寻、挖掘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就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高度概括能力”的培养,善于从具体的、单个的和特殊的历史事件概括出抽象的、普遍的规律性认识。例如,从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战争的史实概括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永恒的规律”等。反之,我们也必须学会用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诸如,物质和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来阐释历史现象。由此可见,历史学科中的概括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综合、分析、比较、辨析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了历史思维能力多向性、灵活性、深刻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