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这种昂扬正气的传神写照。也正因为有了这股浩然正气,中华民族才能永不沉沦,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桐乡县志》载:“千乘乡,夫差阅兵于此,车凡千乘。”这“车凡千乘”的吴王阅兵之所,就在今天学校施教区范围中。本区域还是中国杭白菊的传统产区,学生家庭基本户户栽菊,家家采菊,菊花的精神、品格已渗入到每个人的精气神中。气势如虹的“千乘”之势,傲立寒秋、一花独绽的菊花,这些学校依托的地域历史文化一以贯之的正是人间的清明正气。但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生源的复杂和多元化,带来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习惯、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群体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种差异及其碰撞,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此,学校开始“养正”特色德育的实践探索。
一、“养正”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学校的“养正”特色德育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在正容、正行、正心、正德四个层面上,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1.正容——容貌之正
古语有云:“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近代著名教育家严范孙先生在《镜箴》上也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校汲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学生特点,概括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正“容”的基本要求。
头发整:头梳整齐,勤快洗头,每月理发,精神焕发。牙齿洁:早晚刷牙,口气清新,护好牙齿,远离病菌。衣得体:衣服整洁,扣子整齐,拉链适宜,体面大方。洗好澡:勤快洗澡,勤洗脖子,洗净脸蛋,神清气爽。手足净:勤剪指甲,认真洗手,勤换鞋子,清洁卫生。穿戴好:戴红领巾,不忘勤洗,叠放整齐,爱护领巾。
从这六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处着手,通过认识、培养、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仪表服饰与精神面貌的内在联系,从而自觉正“容”。这是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最表层的“正”。
2.正行——举止之正
行为正,这是“正”的第二个层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学校从口、手、足入手,从说话、吃饭、学习等生活细节着力,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静就餐:安静就餐,细嚼慢咽,不剩饭菜,洗碗节水。规范行:不追不闹,遵守规则,行走靠右,注意红灯。理书包:文具备齐,摆放有序,爱惜书本,书包整洁。讲卫生:认真打扫,桌椅整齐,去除死角,保持清洁。畅课余:课前准备,文明休息,讲普通话,礼貌待人。齐排队:无声排队,动作迅速,站姿挺拔,不犯他人。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行为习惯千差万别,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良行为很容易相互传染。今日“正行”,正是为学生明天的幸福人生打基础。
3.正心——态度之正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人生理想。学校认为,学习态度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正心”。
乐上学:带齐用品,走出家门;迟到早退,绝不发生;突遇急事,请假及时;作息有序,快乐学习。善听讲:坐姿端正,善于倾听;乐于表达,举手规范。规范字:一拳一尺,还要一寸;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勤作业:认真作业、按时完成,及时上交,卷面整洁。课堂活动,顾全大局;预习复习,认真做好。正两操:集队出操,应静齐快;动作合拍,神清气爽;心灵窗户,眼操呵护;找准穴位,姿势正确。常积累:课外书籍,经常阅读;独立钻研,知识丰富。
4.正德——品德之正
“正德”是从外表、行为的养正上升到精神品德层面的养正,目的是使一个人浑身上下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气息,真正达到宜静、宜庄、宜和的境界。
爱祖国:升旗肃立,队礼正确;精神饱满,唱响国歌。孝长辈:见面热情,正确称呼;离家归家,打好招呼。进出遇见,主动让先;长辈节日,愉快祝贺。敬老师:上课下课,起立行礼,目视老师,语气亲切。遇见问候,离校道别;学习任务,主动完成。尊同学:见面问好;说话诚恳;他人说话,耐心倾听。乐于助人;感恩他人;遇到矛盾,礼让为先。守诚信:言而有信;勇担责任;借人物品,及时归还。讲节俭:节约纸张;少吃零食;合理零花;不与攀比。
卢梭曾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学校的“养正”特色德育,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一个个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时时触摸的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形象在胸中的伫立,逐渐实现良好行为、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二、“养正”特色德育的实施策略
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养正”特色德育
学校的“养正”特色德育,重在对原有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对学生的隐性渗透,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这样既不增加师生负担,又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学校将原有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正容、正行、正心、正德的体系重新加以编排整合,并赋予“养正”的内涵,从而形成《城西小学“养正”特色德育方案》。方案注重“养正”特色德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提醒学生坐姿端正,举手有序;在学生作业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字迹端正;在学生出操时,指导学生队列整齐、动作到位。这些无不蕴含着“养正”特色德育的内在要求。
2.建立健全“养正”特色德育监督评价机制
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是“养正”特色德育得以顺利开展和走向深入的保证。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职能,将红领巾监督岗的监督内容与“养正”特色德育相结合,将学校“养正”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监督的重点项目。比如校门口的示范岗,每天早晨都进行“正容”的监督评价。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班级内部学生相互之间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学校在每个班中均设立《班级“养正”评比表》,通过知、比、纠、行四步工作进行教育,“知”是指每周确定一个“养正”细节,并在班队课中进行正面教育;“比”是对照养“正”细节,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强化训练;“纠”指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纠正不良行为;“行”是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如此反复强化,促使学生不断成长。此外,学校的值周、值日教师也要检查学生在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并将情况即时反馈给相应的班主任。学校教导处还不定期地牵头对各班的“养正”特色德育开展情况进行年级组或全校性的检查评比,检查结果与班主任月考核挂钩,以促使各班强化“养正”特色德育之功。
3.注重各种类型学生的有机融合
学校强调,在“养正”特色德育的实施中,要让多元化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融合。学校发现,新居民学生并非处处落后于本地学生,在不少方面反而具备群体性优势。因此,学校在制订“养正”特色德育方案时,就已为共同“养正”、互相融合埋下了伏笔,方案中有些内容对本地学生显然是更易达成的,而有些内容则是新居民学生更易做到。比如在“不剩饭菜”“认真打扫”“尊敬老师”“少吃零食”等方面,新居民学生就做得十分出色;而在“勤快洗头”“勤换鞋子”“行走靠右”“乐于表达”等内容上本地学生显然更具优势。这些差异,与学生原来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这些差异,也为学校的“养正”特色德育提供了生源单一化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资源。在日常教育中,通过2人组、4人组、组与组、班与班等结对形式,使共同进步成为可能,学生的多元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自“养正”特色德育实施以来,学校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班风学风进一步端正。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共同“养正”的过程中,多元化的生源逐渐走向融合,本地学生与新居民学生互帮互学,成为一对对好朋友。此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群体的精神面貌、教学行为也更趋正直,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城西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