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

2009-04-07 03:24唐云涛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审美教育弘扬

彭 飞 唐云涛

【摘 要】审美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其次,审美教育所依托的材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再次,审美教育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审美教育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传统审美认知,引导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因时制宜,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引导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因地制宜,营造审美实践平台,引导践行民族精神。

【关键词】审美教育 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后,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把“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既体现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民族自觉,又包含了着眼于民族成员全面发展的宏观远旨。如何把这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战略真正落实到位,值得各个领域的教育者做出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相关性

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这是由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决定的。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稳固、最持久、最强烈的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根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坐标系(如图)。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重整体和谐的思维观念特征;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则是人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勤奋自强的行为品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追求整体和谐与勤奋自强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人格模式等各种社会心理模式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逐步从个人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最高目标,爱国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思维观念和行为品格。整个结构既具有金字塔式的稳固,又处于一种能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之中,使民族心理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民族精神破译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密码。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某种知识的积累或技术的传授,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种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理想模式。那么,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通过美的形式影响被教育者的感官心理,培养其适于社会性要求的心理结构和反应方式。而正如前所述,我们的民族精神恰恰是被数千年来社会发展进程证明了的最适于社会性要求的理想心理模式。可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

其次,审美教育所依托的材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都是审美教育所用之材料。民族精神是我们从所有民族文化遗产中抽取出来的最深层、最内核的因素,是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它数千年的传承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上得以实现的。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将其还原为具体的文化载体,使之可触可感,实现由抽象精神概念到具体文化形式的转化。而这些具体的文化形式,也正是审美教育所用材料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审美教育所运用的材料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第三,审美教育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审美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终的目的是要完成人们最深层的心理建构,使这种精神内化到全体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形成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或道德教育,可以依赖某些外在的约束力,而是必须充分依靠主体的自觉。所谓自觉是指主体在觉得符合需要的前提下,主动积极追求的一种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激发人们对它的情感需求。审美教育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情感性,靠情感的力量,去吸引人、感化人,在美感中升华人们的心灵世界。

二、在审美教育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1.因材施教,提升传统审美认知,引导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

爱美,能欣赏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会进入到一个美的层次。如前所述,抽象的民族精神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之中,而大量的文化形式正是我们今天审美教育所用之教材。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整体和谐、勤奋自强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国民艺术教育,采用分析鉴赏、引导体悟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与模仿中感受其中无穷无尽的美的魅力,从而生发出炙热的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在高度的情感认同中,在肯定传统审美价值的同时,以“爱国”为最大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全身心的审美沉醉中,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成其所凝聚的符合民族精神的整体至上、团结统一和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特有模式。仅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对它们的揣摩与鉴赏就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首先,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来源于整体至上的思维模式。其次,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画家创作中饱含的爱国激情必然在千百代以下,仍能强烈感染品读者。再次,中国画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这使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文以载道”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它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接受其感染熏陶,在美感的驱使下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同。

2.因时制宜,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引导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

在审美感知中认同民族精神,还仅仅滞留在自发的情感层面,它带来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但要使这份情感历久弥坚,必须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征,发掘民族精神的时代审美内涵,引导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审美情感在比较和需要中,上升到理性认同的高度。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潮流当中,“和谐共存”已是大势所趋,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征服”思维,我们民族精神中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精神,更符合这一趋势所需,堪称弥合文化鸿沟、化解文化冲突的一剂良药。第二,在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人类生存难题面前,我们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恰恰为我们时代的危机提供了解题思路。第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需要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品质。发掘这些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审美特质,以富有时代感的美的形式加以传播,既可以增强民族精神鲜活的生命力,又使人们对它的审美认同得以提升与强化。

3.因地制宜,营造审美实践平台,引导践行民族精神

审美实践不但是强化人们民族精神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所在。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国民形成民族精神所倡扬的行为模式,才能使人们在日常思维、日常生活中自觉践履民族精神。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有意识地营造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平台,既可以弥补我国传统美育中的不足,又能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认同度与践行度。一要在审美创作实践中引导体悟,致力于将民族精神内涵融入创作过程与作品;二要在组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中,诱导美感、引导美的行为。如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活动;三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掘美感、提升境界、总结精神……总而言之,必须营造一个大美育平台,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全面提升国民人格素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

[2]柴焰.以美启真——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03,(3).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审美教育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