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杰
【摘 要】道德素质对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关重要,该怎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是每个父母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家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 道德教育 途径
每一个为父母之人都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诱惑时,一个人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该怎样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道德是人获得幸福的保证。追求幸福,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动力,道德在本质上是服务于人对幸福的追求的,是促进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不少道德规范直接看来具有约束的性质,于是有人便以“约束性”为道德的本质,然而约束性决不是道德的最根本的性质,既然道德不是任何神灵或魔鬼强加于人类的,而是人类在自己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东西,那么,道德就决不会违背人对幸福的追求,以约束人、限制人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由于人类历史表明,事实上人是不断发展、提高的,人类不至于糊涂得又自己造出个专门限制人的发展的道德来与自己发展前进的努力相对抗,相抵销,如果道德在本质上真正是约束和限制人的发展的,人一定会觉醒过来毅然割去这个寄生于人的“毒瘤”,人类至今决未觉到彻底消除道德的必要,反而不断觉到道德的必要,足以证明道德在本质上并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而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是促进人的幸福的,为幸福服务的。人类创造道德是为了提高丰富幸福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讲道德而讲道德,为了高尚而高尚。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而道德只是人类生活的内容所兼具的一种相对次要的性质。对人的行为来说,道德也只是行为所兼具的一种性质,并兼作行为的一种辅助手段,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手段,也约束人对某一方面的幸福的追求,限制人一定期间过度地享受,也鼓励部分人放弃幸福而自觉承受一些痛苦和牺牲,但这都是为了更全面、更长久、更普遍的、根本性的幸福,道德这种使人们获得幸福的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道德是个体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方法
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使人达到“善”的境界,这种实践精神体现着人类去把握世界时与社会发生的价值关系,体现了人类通过这种精神实践实现的人的价值。道德能帮助人类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认清人生与社会的关系。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可以为人类提供了解自我人生与社会的手段,因为道德使人认识到过分地膨胀个体生命力或过分地压制个体生命力都是违反人性的,都不利于社会与人的发展,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个体要获得人生幸福,不仅要有所“得”,更重要的在于去把握人生与社会时有所“德”,即理智地对待自我与生活,清醒地认识社会。
2.道德是个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而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的矛盾冲突有可能使人类难以正常生活,必须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调节,道德即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要得到一个和谐的有利于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际关系,既取决于每一个体内在的道德素养和品质,还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运用,操作道德的能力。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中,个体必须面对和协调好人际关系,拥有宽容与谦让,理解与节制的品质,自觉遵守契约和相互守信,能够使个体得到家人、社会的信任、尊重和支持,毋庸讳言,个体通过道德有效地协调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幸福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了。
3.道德为个人克制欲望提供理性控制
人生而有欲,是任其扩张,还是努力克制,古往今来的思想家都在用不同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对本能的尊重是对人的尊重的前提,但本能的过分任意扩张又会使人不成其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能够为我们人类克制、驾驭欲望的扩张提供这样一个驾驭者,那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在道德生活中最集中的体现是主体自觉的道德义务。这种自觉的道德义务是主体内在的强制力,它不是人的负担,相反,它能为人获得尊严而做到自觉自愿约束自我,自觉的道德义务的强制功能就在于当理性与欲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帮助人处理这些矛盾。主体为获得人的尊严,运用道德和理性节制个体的欲望,并使个体欲望道德化。理性使人自觉接受道德约束,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利益达成一致。
4.道德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道德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须的精神动力,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发达,社会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多样,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压力,使现代社会中的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压力,其结果便是工业社会中的人变得如气球,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显然,个体要在现代经济社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就需要一种精神动力去慰藉人的心灵,抚平人的精神创伤。道德能够为人提供这种精神动力。道德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动力。道德因素在现代人的精神构成中不是太多,而是严重不足。道德通过精神激励和精神价值导向为人的成长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一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这种精神激励,因为它能促使人在发展中以积极的方式面对人生和社会,以坚韧的毅力在万般困难和艰苦环境,激烈竞争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道德给人的精神价值导向,使人在成长发展中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全面发展。个体只有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道德对人的一生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个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那些方面的影响呢?是家庭、是学校、还是社会。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中,家庭的作用最大,下面主要就家庭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方面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要强调家庭在孩子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呢?因为家庭作为人最初生活的群体,它是社会与个体发生联系的第一场所,它在人的道德形成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首先,家庭是人的生活共同体,其成员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他们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密切接触中,将会相互影响和潜移默化;其次,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对子女抱有特殊期望,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浓厚的情感;第三,子女从小生活在家庭之中,心理上和生活上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与训练。
如果将子女道德的成长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那么子女小时受到的道德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初始条件,它将是系统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道德观基本形成期间,一般来说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最多,父母能根据子女的表现利用反馈方法,随时校正子女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使子女的道德发展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家庭对子女的道德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1.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托和基础,影响着道德教育的速度、进程乃至方向,首先,加强家庭表层文化的建设,要有意识地创建干净、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构建完备的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活动的器械、书刊杂志、电视机、录音机等,把文化生活所需的经费纳入到家庭经常性的开支计划中,家庭表层文化的建设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文化投资和完备的文化设施,家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有效果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家庭深层文化的建设即良好家风建设。家风一般是指家庭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生活风俗习惯及其传统行为方式,父母要使子女的思想素质,文化道德发展成为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要求,就必须树立和完善一个团结和睦、文明礼貌、催人奋进、勤奋求学的良好家风,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家庭文化活动,丰富家庭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家庭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把生活、娱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风气将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2.优化家长自身的道德人格形象
俗语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子女总是通过父母的道德人格形象来观察、理解、接纳社会道德要求的,在这里,父母充当着社会道德的传导者角色,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
3.培养和提高子女的认识、评价和行为选择能力
(1)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的知识的多少,智慧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认识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地,有效地学习道德理论,接受道德教育,获得道德真知,决定了人们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道德生活中应享有的权利,以及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决定了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自己、家庭、社会间的道德关系。
(2)善恶评判能力。善恶评判是指人们依据某种道德信念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动机分析、检查而作出的善恶判断。人们能否对自己、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家庭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这都与人们的善恶评判能力的高下直接相关。
(3)行为选择能力。行为选择能力表现为人们对客观环境的改造和利用,以及对自己心理的调控能力。这种行为选择能力的获得为实现道德提高奠定了基础。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这种行为选择能力,才能使其主动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并按照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4.向孩子传授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批优良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民族传统美德,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体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格尊严;“恪守信义”的处事原则等等。只有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培养出植根于这种文化的道德优秀的人。
5.注意道德控制问题
从一个“自然人”的降生到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个体道德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要依靠外部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规范。如果没有包括奖赏和惩罚的控制手段,道德规范就难以在思想中扎根。
(1)对道德素质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控制方式。道德素质优良者有稳固的道德信念,可依靠其内在的道德控制机制发挥作用。道德素质中等者还未建立起稳固的道德信念者,可对之采用以强化手段为依托的外部道德控制方式,对道德素质低下者,用强制手段促使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2)培植和完善道德内在控制机制。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培养人的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内部道德控制机制都是道德教育与控制的目标。内在控制不仅持久,而且能渗透于人们行为各个方面,稳固且作用力强。道德他律阶段毕竟要随着主体道德意识的成熟逐渐向道德自律阶段过渡才能完成道德社会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内部道德控制机制形成并成为道德控制的基本形式时,才能说道德人格是成熟的、理性的。
总之,家庭在子女的道德教育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家长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子女道德素养的责任。这不仅是为自己的子女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的实现,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忱,姜键.论道德的层次性.社会科学战线,1992,(4).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成文.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索,1999.
[4]牛金成.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5]周英姿.培养角色承担能力,促道德社会化进程.时代教育,2007,(12).
[6]张典兵.超越与创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