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婧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在1952年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中首先使用①。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这门学科开始形成②。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指出,话语分析就是制定规则“把所做与所说或所说与所做联系起来”,强调话语规则的先决条件,指出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特定的交际行为③。布朗和尤尔认为话语分析是对使用中的语言的分析,不仅探索语言的形式特征,而且研究语言的使用功能。有些语言学家从其探究对象和内容上来定义它。如Stubbs认为话语分析是对“自然发生的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话语的语言分析”④。作为一门研究“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的学科,这些定义无外乎两个层次:话语分析是对超句单位的静态描写;话语分析是对交际过程意义传递的动态分析。
话语分析的先驱者首推哈里斯和米切尔(T.F.Mitchell)。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哈里斯试图提出一种分析连贯口语的方法,并明确指出:“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⑤但他在分析话语时,只注重重复出现的形态音位结构和句法结构,不顾及意义和内容,而且还忽视了句子的层次关系。因而,尽管哈里斯的文章的标题是“话语分析”,但实际上在文章发表后30年都没有人采用或发展他的方法。他本人也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而与乔姆斯基一起研究句法理论了。米切尔强调结合语境研究买卖对话特点。1957年,米切尔在他的《昔兰尼加的买卖语言》(The Language of Buying and Selling in Cyrenaica)一文中,提出一种以语义为主的分析方法。他按照交谈内容把买卖过程分成四个步骤:寒喧—询问货物—查看货物—讨论。米切尔强调结合语境研究买卖对话的特点,尽力用语言来描述并解释常规模式买卖交易过程,但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
60年代,人们开始对长句感兴趣。比较活跃的有对言语交际形式尤其是讲话方式进行探索的海姆斯(D.Hymes)。他收集了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的论文,主编了《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语言学和人类学读本》(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其中有一些文章涉及对话语交际活动的研究。从70年代起,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与文集开始大量出现,还出现了一些从功能角度研究话语的捷克斯洛伐克学者。J.L.Austin和J.Serale等语言学家从60年代起对语言问题尤其是言语行为的关注,对话语分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阶段,韩礼德(M.A.K.Halliday)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话语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有关语言性质、语言系统、语言功能、语言结构、语言与语境相互关系、衔接与连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礼德就开始关注话语分析。60年代末,韩礼德受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的影响,发表了长篇论文《英语及物性和主位札记》,在《语言结构和功能》一文中,他提出了语言在使用中有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发表了《英语的衔接》一书,对话语分析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书中,他们揭示了句子的内在联系,并对话语中的衔接关系进行了分类,即所指、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他的直接影响下,R.D.Huddleston,R.A.Hudson,J.Spencer,M.Gregory等系统功能学家对话语分析产生了很大兴趣,并以论文和专著等形式,就句子的主位结构、英语的及物性、语言语调功能、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有关话语分析的论文和专著有二百余种。(3)分析了若干文学语篇。例如,他对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小说《继承人》(The Inheritors)中语言使用模式所作的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的范文。另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为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与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开发相结合作出了很大努力。
从20世纪80年代起,话语分析进入了兴盛阶段,话语分析的研究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比较活跃的话语分析家有美国的G.Yule,T.Givon,S.Thompson,S.Petofi,W.Chafe,W.Man,R.Longa;西欧的G.Brown,Van Dijk,M.Coulthard,J.Sinclair,E.Ventola;澳洲的M.A.K Halliday,R.Hasan,J.Martin,C.Matthiessen;俄罗斯的M.Bakhtin等语言学家和学者。
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层出不穷。如M.Bakhtin的《对话的想象力》(The Dialogic Imagination),R.Beaugrande和W.Dressler的《篇章语言学简介》(An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布朗和尤尔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M.Coulthard 的《介绍语篇分析》(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R.Longacre的《话语的文法》(The Grammar of Discourse),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韩礼德和哈桑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等等。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对话语分析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Van Dijk 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1981年,Van Dijk和Janos Petofi担任主编,出版了《语篇》(TEXT)杂志。这本学术杂志极大地扩大了话语分析在全世界的影响。(2)1985年,Van Dijk 编辑出版了四卷本的《话语分析手册》,第一卷为“话语分析的各个学科领域”,第二卷为“话语分析的各个方面”,第三卷为“话语和对话”,第四卷为“社会中的话语分析”。该论文集也是80年代影响最大的论文集。其中表达了他本人对话语分析的目标、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他对话语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所作的论述,对话语与语境关系的探索和对话语分析与种族歧视、意识形态等政治问题的关注,推动了话语分析理论的建设和发展。(3)1997年,Van Dijk出版了《话语和语境——话语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探索》一书,重点讨论了话语的连接、衔接,话语的主题,话语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系等具体问题。
中国话语分析自古就有,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研究理论。直到70年代末,话语分析作为一门语言学学科进入了国内。80年代末,有关话语分析的译文、介绍性文章和研究文章开始在国内各种语言学杂志上出现。到了90年代,论文集、专著开始不断涌现。现在,从社会、权力切入研究话语,已经在国内形成强劲势头,如辛斌⑥,田海龙﹑张迈曾⑦和项蕴华⑧等。唐德根、阳兰梅⑨从模因论(memetics)视角探讨同一语言模因(meme)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话语含义的变化。
归国学者廖秋忠博士,1978年从美国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从事话语分析研究。1983年,他刊登在《中国语文》上的文章《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照点》是我国第一篇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论文。廖秋忠对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尤其是话语分析与语用学的关系作了很好的归纳⑩。另外陈平、胡壮麟、沈家煊、顾曰国、任绍曾、申丹、黄国文、张德禄、朱永生等在利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国内影响较大的专著有:王佐良和丁往道的《英语文体学引论》,秦秀白的《文体学概论》,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程雨民的《英语语体学》,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张德禄的《功能文体学》,申丹的《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其中,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可能是国内最早系统地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专著。该书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各个方面,用英文例句解释了各种话语篇章现象。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则重点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例句有英语也有汉语。90年代以来,全国性话语分析研讨会已至少召开了五次。例如,1991年6月在杭州大学召开的第一届话语分析研讨会宣读了13篇论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宏观地讨论篇章的理解以及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1996年6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四届研讨会。2006年4月在南开大学召开了“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露丝·沃达克教授、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保尔·奇尔顿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约翰·弗拉尔迪教授就(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做专题演讲,并与张迈曾、田海龙、徐大明、张德禄、王寅、施旭等国内语言学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的新兴社会群体及其话语,政府与机构话语,话语与社会身份的构建,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中国媒体眼中的西方,话语、思想、权势关系,社会变革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有些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语言的论文与专著是用本国语写的,且在国内发表或出版,不易受到国际上的注意。
话语分析研究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会话原则,话语与语境,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话语分析的对象范围很广,包括以各种形式出现的语言形式,但必须是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话语分析的语料包括书面语料和口头的即兴语料。
1.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使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
2.使用语言和理解句子时,语境不可缺少。话语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传统的语法分析往往脱离语境来研究词句,话语分析强调对各种语境的综合考虑。
3.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小句和小句、句子和句子以及段落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结构上、语义上的联系。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里可以是小句,也可以是句子(以句号为标记来区分小句和句子)。
4.人脑中的语言是以语块(chunk)的形式储存的。话语分析十分注重量化分析,关注实例的多寡,很少判别哪个句子能不能说。话语分析经过对自然语言的量化分析,其结果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向性和选择性。
5.语篇对句式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
1.定量分析法:话语分析者很少说某个句子“能不能说”,而是观察这个句子“有多少人说”。
2.语境替换法: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3.层次表现法:整个篇章,是由一个个小句组成的,在这些小句之间,既有线性的特征也有层次的表现。Van Dijk的宏观结构论,Man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都体现了这种篇章的层次性。
4.动态描写法:篇章的扩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也是动态的。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话语之所以凸显为多学科同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存在的家园”。无论是透彻研究工具语言的本质,还是通过语言逆向揭示人及人的世界,都需要直接展开话语分析。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近些年的研究新动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对指示、连接、信息结构等热门课题进行研究后,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段落和话语篇章型的研究。例如对段落、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话语或篇章结构的研究等,另外还涉及不同的话语篇章之间类型的比较。
一些学者对新闻报道的撰写、制作和结构,或者不同话语类型(如教科书、新闻报道、广告、对话等)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现象进行研究。集中研究某种话语现象始于1992年W.Mann和 S.Thompson主编的论文集《话语描写:资金筹措篇章的多样化语言分析》(Discourse Des-cription:Divers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undrai-sing Text )。只有依赖从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语料,考察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会话过程,重视对话语角色、社会角色之间关系的研究,考察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对话语角色的影响,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揭示话语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相对于书面语的研究,口语研究由于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而较难进行。近些年,人们对口语研究有所加强。较集中的是对访谈类新闻节目中对话内容结合社会学、修辞、大众传播等知识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三个特点:(1)研究人们以前忽视的内容;(2)跟政治生活直接相关;(3)结合社会学、修辞、大众传播等进行。
近些年,一些学者和教师把话语分析纳入语言教学领域,出版了一批话语分析教科书。如McCarthy 1991年出版的《话语分析教学参考书》(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E.Hatch 1992年出版的《话语与语言教学》(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Carthy R.Cater 1994年出版的《作为话语的语言:语言教学的观点》(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等等。
现在,随着语料库类别的增多、语料库的不断扩大、获取语料库的成本不断降低、电脑的检索系统不断更新,语料库对语篇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预见,随着电脑储存量的不断增加,运行速度不断加快,语料库里加入视频等内容以显示动态的场景已经不是遥远的事情了。话语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分析语言形式、功能等,还应该通过话语分析揭示人性和人的世界。现在,话语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口语、听力教学,以及阅读、写作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另外,用话语分析理论来分析小说、广告语、幽默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等方面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今后,话语分析可以在语言障碍医治、教材编写、英语会话和汉语会话对比研究、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开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⑤Harris Z S:Discourse Analysis,Language,1952,Vol 28,p1-30.
②詹全旺:《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第14-17页。
③Labov W:The Study of Nonstandard English,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69,p54.
④Stubbs M:Discourse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p79.
⑥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第1-6页。
⑦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第7-13页。
⑧项蕴华:《政治语篇中权力不对称性的批评性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第25-29页。
⑨唐德根、阳兰梅:《语言模因与话语含义》,《外语学刊》,2008年第2期,第113-115页。
⑩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第7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