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就动机理论逐渐被运用到教育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文章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为学校培养学生成就动机,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就动机;高等职业教育;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8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大众化趋势的到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如何培养好这些学生,使他们毕业后能真正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关键课题。而重视对高职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能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在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利用成就动机理论,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最终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成就动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力水平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而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如何呢?一份研究以浙江省部分高职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了800个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存在以下一些特点: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直接反映在预习、复习、作业、笔记以及学习计划等方面。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高水平的学习动力,约1/5的学生动机水平则很低。
有3.8%的学生经常预习或复习,73.1%的学生偶尔预习或复习,23.1%的学生从不预习或复习。有23.1%的学生能全部独立完成作业,72.4%的学生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的,有4.5%的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有26.9%的学生经常做笔记,60.4%的学生偶尔做笔记,12.7%的学生从不做笔记。有9.7%的学生经常制定学习计划,69.4%的学生偶尔制定学习计划,20.9%的学生从不制定学习计划。
尽管以上调查的对象仅为浙江省,但全国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也可见一斑。很多学生表现为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学习显得没有目标和非常被动。
二、自我认同感低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迅速地发展,院校数及学生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普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人明确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现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的个体因素。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任何个体只有先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系统、性别角色以及其他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以后,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和人格特质,根据自己的价值系统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前进的方向,从而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选择和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因此,自我认同就是一种自我的建构过程,是一种个人动机、能力、信念、生活经历等内在自我建构而成的动态组织。这种结构发展得愈好,则个人越能更好地觉察自己的独特性及与他人的共同性,也越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在社会上开创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认同危机”。这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即本体安全、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的。200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而且由于社会上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可以说,高职学生正是在当前这种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到了明显的外界给予的歧视与低估,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奋发无力。
三、成就目标的缺乏
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学校成就情景中存在着两个使众多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仍会表现出在学业成就上的显著差异?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于学习具有同样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领域,而成就目标的研究是此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著名研究者Ames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学生对于学业成就、成功意义或目的的知觉”。而实际上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在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今天,成就目标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具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学习过程有着更为完善的动机模式,即焦虑水平适中,成败归因正确,愿意接受挑战性任务。
世界顶尖潜能大师A. 罗宾说,伟大的目标带来积极的成就欲,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明确的目标是人生奋斗的起点,而没有目标的生活犹如浮萍飘荡在水面,缺乏意义。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片面依赖老师的帮助,有些人整天沉迷于上网、打游戏,不思进取,丧失斗志。有资料显示,不少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渴望,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对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明白该怎样学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为自己订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对未来的职业理想,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长远的目标指引,也没有具体目标的指导。
四、难以找到成就动力的源泉
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弱,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许多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较低或找不到工作,无从选择或父母之意愿而就读高职高专院校。因此,他们破罐子破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学生学习非常被动,不仅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这种学习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反映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认识不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应有的动力。他们的主要表现为: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不在乎,没有学习的压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做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降”,而不惜把时间用到看录相、看电影、上网、打电子游戏以及其他无益的活动上。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学生有兴趣,他们才能把心留在课堂上;成就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有成就感,他们学习的兴趣才不会被一个个枯燥的结果浇灭。在已有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影响学习最大的障碍”的问题时,71.6%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观原因作为主要的学习障碍,而将学习困难归咎于客观原因的学生为数不多,这表明多数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因素对学习成败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们又难以找到自己成就动力的源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事实上,个体渴求知识的欲望,对学科的兴趣爱好,或者说体验到得成就感,都可以成为动力的源泉,但现实中的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成就动机状况存在很多的不足,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仔细分析本校学生的成就动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德,赫文彦.关于成就动机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2001,(1).
[2]范源清.职校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1,(11).
[3]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6/317577.shtml.
作者简介:张清涛(1973- ),女,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