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方致 胡 飞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根据笔者多年农村教育的管理和执教经验所知,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自学能力差,学习有困难,有厌学心理等问题。因此,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学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有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较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有的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农村中小学学校财力、设施落后,很难留下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更新优化欠佳等方面。此外,还有学困生自身的因素。如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主动性不够等。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第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投入,积极参与推进教育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努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
第二,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重视家长学校的构建,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特别是留守学困生,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建立亲子交流形式,如热线电话,亲情书信,网上聊天等,使留守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亲情补偿和亲情引导。同时,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进而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
第三,教师要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根据其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训练。辅导要有耐心,有诚意,否则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只有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只是方法不当而已,才能让其逐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第四,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学困生。教师要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经常做到换位思考,对学困生要倾注爱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第五,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法和教学内容上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六,教师可倡导学困生与优等生结对合作学习。现代教育倡导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多于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和合作是最直接、最及时和最经常的。因此,在班上可举行“结对帮扶”活动,给学困生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同桌,或给优等生找一个帮扶对象,指导他们制定目标、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协助教师帮助、辅导检查学困生。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中,加强合作,互帮互学。
第七,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更正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
总之,农村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曾寄语:“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关爱下,农村学困生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教育也一定会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渡普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