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09-04-01 07:42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

刘 红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教育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技巧的教育被过分强化。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文性,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意味,让语文基础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对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呢?那就要从小学语文教师做起,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起。通过每一节语文课教学,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注重学生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实践的意识和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人文意识和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儿童在课堂上接受正规人文教育,教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树立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通过语言和文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和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知识、文化功底的基础上的。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以学生为本,抓“新、趣、情、思”四个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并且十分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注重教学的人道化,学生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注重教学的民主化,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人文教育的成功范例。这些前辈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厚的人文素养,他们不仅注意用不断地学习来丰富和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还始终将这种人文意识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的人文精神。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我们无法想象,教师的人文情怀干瘪,知识底蕴虚空,个性语言贫乏,怎么能让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怎么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又怎么能够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关人文性的宏观目标呢?

具体说来,每一位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1)坚持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运用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教育因素;(2)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3)探索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用语不但规范,而且生动流畅,有文化含量,给学生以美感;认真训练自己的思维条分缕析,逻辑性强。经常动笔写教学心得,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体会写作中的甘苦,坚持不懈地积累、训练,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中不仅尽力,而且尽心。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发出耀眼的光辉,就会对学生有感召力和辐射力。

二、重直观体验,领悟人文精神

《登山》一文多处表现了列宁所经过的小路的“险”,作者花这么长的篇幅,表现小路的“险”,目的只有一个:衬托列宁意志品质的可贵,表现列宁的果断、坚决、勇敢、顽强,表现列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因此,要想使这一课的教学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就必须紧扣一个“险”字,引导学生不断体会、感受、领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引导学生得用背景图——峭壁、深渊,直接感受到小路的险,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试着用书上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感受想象说一段话,说出小路的险。由积累到表达,这是一种灵活运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这从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中也可以反映出来:“这小路真险啊!一边是峭壁,高耸入云;一边是万丈深渊,深不可测。在这样的小路上行走,就是走在生与死的边缘哪!”“巴果茨基在小路上行走时,需用碎小的步子移动。背还要紧贴峭壁,稍不留神就会掉下万丈深渊。小路真险哪!”“这条小路确实很险,当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时,感到头晕目眩,天和地都在旋转,如果再害怕下去,很可能掉下万丈深渊了!”……学生能自觉抓住直接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来说出小路的险,说明他们已经充分体验到了这个“险”字了,正因为如此,这一段的感情朗读指导才水到渠成,学生也感受到列宁非凡的坚强品质并

产生敬佩之情。

三、搜集相关材料赏读感悟,产生情感共鸣

学习《孔繁森》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图片。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搜集成果,有的是网上的精美图片;有的是书籍、报纸等人物事迹材料。课外资料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孔繁森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识到孔繁森品质的高尚,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得到净化。学习《阳光彩虹》一课,理解后半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画一幅美丽的彩虹图,看着图听有感情的朗读,领悟文中产生的无限遐想。引发学生想象:“在彩虹桥下泼下清凉的雨水,净化空气,洗涤被污染的环境。”“到彩虹桥上学习,轻松愉快,没有课业负担。”“爷爷奶奶来到彩虹桥,身体更加健康,永远不老……”学生的想象充满童

趣,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

四、书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我在总结《登山》一课时告诉学生:不仅列宁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这样的。然后出示爱迪生、巴尔扎克等名人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成诵,记于心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今后准备怎样面对困难,用一两句话写下来,以鼓励自己不怕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学生所学内容富有个性,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困难是我们生活中绊脚石,它虽然一次次把我绊倒,但我总能一次次站起来,我时刻告诫自己:‘我失败,但我不气馁,我的勇气还在。有了勇气,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只要无所畏惧,我就能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学生这些表白真情实感的话语,令我兴奋与激动。我对他们投去微笑、赞许的语言和表情。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的思想与课文的情景之美融为一体,当我们的教学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具有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神奇魅力。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树立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五、深入挖掘和运用教材的人文因素

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在注意教材的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选文时都非常注重突出人文性,甚至有的版本干脆以人文性内容为专题分列教学单元。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段段文章都积淀着睿智和精神,尤其是文学经典内容,集语言学、审美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彩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讲课文,就是在讲中华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学课文,就是在学中华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

我不能忘记于漪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她说:英语中“美”的意思用“Beautiful”一个单词来表达,而我们汉语表示“美”的词不仅有“美、佳、丽、美丽、漂亮、秀丽”等通用的词,还有专门形容人美的“姣、俏、帅、标致、婀娜、俊美、苗条、水灵、清秀、窈窕、国色天香、眉清目秀、沉鱼落雁”,专门形容花草景物美的“姹、妍、瑰丽、娇艳、明丽、明媚、绮丽、绚烂、姹紫嫣红、山清水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形象生动,多么丰富浩瀚。于漪老师的这番话,从一个词中引发出了许多的人文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汉语的热爱之情,还能让学生在熟悉词语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让这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成长,渗透在他们成长的全部过程当中。

做语文教师的,做小学语文教师的应该具备这种发现教材中人文内容,挖掘教材中“人文养育点"的能力,具备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传播人文精神的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文本内容巧妙结合,向学生传递多元的人文文化信息,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体验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形成中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它的功效,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郑沟小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