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2009-03-30 06:51贾卫章
关键词:翻译教学归化异化

贾卫章

摘要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是合格翻译的前提,因为翻译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常采用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等手段。这些策略的实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功能、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侧重。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障碍;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1-0109-(04)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全球化信息时代,各个国家、民族,区域、领域等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与国外各行各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并非简单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伴随着不同语言的转换,往往还有大量的思维转换和文化转换。如果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很难将其语言准确无误地翻译过来。因此,文化障碍已成为翻译教学的主要障碍。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为例,阐述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他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而这个圈子实际上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洪堡特的这种观点,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产生了影响。他们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对思维有决定性的作用,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萨丕尔的观点被后来他的学生沃尔夫做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理论,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

从以上语言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

二、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两个方面。“文化冲突一方面表现为富有文化特色的表达进行双语对照时的似是而非和貌合神离;另一方面表现为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相同,但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却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两个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文历史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有些在一种文化里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很难、有时根本就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这表现为语言中的文化空缺”。

(一)语言文化的冲突与空缺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汉语是典型的意合句,而英语是典型的形合句。所谓意合句,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连词或语言形态手段,而是靠语义或句间的内在逻辑来实现连接。而所谓形合句,指的是用连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把句中的词语或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因此,在言语表述上,英语注重结构、形式以及对外在连接手段的依赖上;而汉语则注重功能、意义,少用或不用连接手段。王力曾总结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唯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唯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

(二)知识文化的;中突与空缺

知识文化在这里主要指历史、地理、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在源语文化中往往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能成为理解原文、再现原文的文化障碍。如政治方面,在英美国家propaganda(宣传)是贬义词,指为达到影响公众舆论的目的所作的不真实的报道,含政治欺骗之意。而汉语里“宣传”却是褒义词,指“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再如宗教信仰方面,英美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God(上帝)是他们生命中的主宰;但在汉语文化里,“老天爷”、“上天”却属于道教或佛教。在地理方面,汉语中常见赞美“东风”的文句,而英文不乏歌颂“西风”的语句。

(三)观念文化的冲突与空缺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价值观念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往往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观念文化的差异必然成为语际转换中文化传真的障碍。例如individualism翻译成汉语为“个人主义”。两者看似相同,但其内涵却大相径庭。在西方文化中individualism是指坚持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强调独立、个性、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尊重他人、尊重隐私等多种褒义;但“个人主义”在汉语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hippie(嬉皮士),blue laws(蓝色法规)等词在汉语里却没有相对应的实体。

三、跨越文化障碍的策略

基于上述文化方面的冲突与空缺,在翻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首先认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其次,人们已经研究并总结出很多策略来对待文化差异,这些策略对于跨越文化障碍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直译和意译

一般来说,当原文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能激活译语读者旧有的认知图式时,能使他们做出相似的相关语境假设,从而实现对文本从语言到文化的透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适用直译。因此,直译就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要达到“信”。“信”就是诚信、忠实,要求译文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努力再现整个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尽量保持原作的修辞和基本的句子结构。直译在传递语言文化信息中提倡文化移植,要尽量保留差异,要求对异文化要努力去适应、理解、消化,以丰富本国的文化。但文化和语言往往如影随形,脱离了母语,有些文化特征便荡然无存。因此,英语中的很多文化因素是不能或不宜直译的。这时,便只有退而求其次,牺牲原文的某些文化信息,而力求保留其语义信息,这叫做意译。因此,意译就是改变原文的形式,保留其内容,要力求“顺”或“达”。“顺”或“达”就是要使译文通顺、通达,让读者读起来像用自己的母语创作的文本那样。意译在传递语言信息中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认为应适合本民族读者的要求,适应他们的接受程度,对那些不易理

解和接受的文化差异要消除、调整,改变为译语的文化因素。

“随着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向边缘学科广泛渗透,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翻译放在文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中进行观照。”直译、意译之争后来逐渐演变成异化、归化之论。

(二)异化与归化

虽然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有所不同,但有些理念和价值观却是相通的,只要人们可以体会类似的感受,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就能够成功地被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所理解。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巨大差异……它使归化译法所竭力追求并引以自豪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实际上成为不可能,同时也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归化和异化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对归化和异化的考虑应该至少基于以下两个因素:译者与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文本的不同功能类型。

译者与作者和读者从使用母语的关系上看,有两种基本关系:一种是译者与作者讲同一种语言;另一种是译者与读者讲同一种语言。姑且用源语圈和目的语圈两个术语来表示他们所处的文化圈。如果译者与作者讲同一种语言,为了交流文化思想,在翻译中常倾向于异化,三者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如果译者与读者讲同一种语言,他要考虑目的语圈中的读者能否接受来自源语圈的文化,为了取悦读者,在翻译中常倾向归化,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如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就分别倾向于异化和归化两种手段。两部译作出于不同的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后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于翻译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以上图式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为例: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程度),学生普遍感觉到做汉译英的翻译较难,做英译汉的翻译相对较易。这是因为,当汉译英时,学生从汉语圈起始指向英语圈,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意或无意地),常使用异化手段,有时甚至异化过度,此过程易理解(用汉语理解),难表达(用英语表达),常出现“中式”英语,因此较难;而当做英译汉时,学生从英语圈起始指向汉语圈,为了取悦中国读者(有意或无意地),在翻译中常倾向归化手段,此过程易理解(用与学生程度相当的英语理解),易表达(用汉语表达),可避免“洋味”汉语,因此较易。可用图3和图4表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尤其是在做汉译英翻译时,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自身的汉语圈文化的影响,这称为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要克服这种“负迁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尽可能地熟悉目的语文化,尽可能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圈之中,因为合格的译者应该是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的桥梁,是融合两种文化圈的使者。这种融合能力越大,越能胜任翻译的任务。如图5、6所示:

在注重译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同时,文本的功能类型也是翻译文化因素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彼得纽马克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在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达意,译者应将原作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视为同等重要,归化和异化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与上文提到的译者的目的有关)。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包括报刊杂志、学术论文、教科书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而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指示、宣传广告等,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对于后两种文本,应注重再现原文的要旨,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译文的社会影响和价值。译作语言要以读者能接受为标准,强调译语应具有自然、流畅、简明、合乎社会规范的特点。因此,归化是翻译中的首要选择。

当然,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是某种继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更新,新词、新典故层出不穷。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往往会导致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暂时的词汇空缺。因此,异化与归化这两种处理文化特征的手段是一个动态中的平衡,随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总之,语言并非自成一体、孤立存在,它扎根于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语言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翻译不仅是跨越两种语言的桥梁,同时也是跨越两种文化的桥梁。在翻译教学中,强调文化转换的重要性至少与强调语言转换的重要性同等重要。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