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陈丽杰
摘要日本是石油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为寻找石油资源曾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石油地质调查,在战时状态下最终均无果而终。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科学思想的墨守成规以及战时军事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是日本石油地质调查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陆相生油思想上的独创性以及发现大庆等油田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石油地质调查;大庆
中图分类号K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1-0010-(05)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当今世界,石油资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毋庸置疑。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汽油和柴油的消耗量日益增多,对石油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大。在当时的世界列强中,日本是石油资源最为缺乏的国家,平时就主要依赖于进口,而二战时美国等国家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更使日本的油品供应雪上加霜。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和东北三省后,对石油和石油替代燃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生产,从1895—1945年,共开采天然原油16万吨(主要在台湾);从1931—1945年,共生产人造石油219万吨(主要在抚顺)。由于人造石油的成本远远高于天然石油而且工艺复杂,为寻找天然石油,日本在此期间曾投入很大力量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拟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经过、尤其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新中国成功找到大庆油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概况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前后,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地质调查所为代表的一些机构,曾在牡丹江、辽宁锦州和阜新、内蒙古的扎赉诺尔以及河北省承德等地进行过石油找矿活动。
(一)扎赉诺尔等地的石油调查
1928年4月,曾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过石油地质学的满铁地质调查所的新带国太郎,在一名俄国向导的带领下,沿原东清铁路沿线的牡丹江一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始了最初的石油地质勘察。此次石油地质勘察历时两个多月,一无所获。1929年春天,新带国太郎同俄罗斯和当地向导等14人,带着20匹骡马,深入到牡丹江(河流)东侧上游的森林地带,再次进行石油征候勘察,前后3周时间,仍无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聘用的俄裔美国人特里奇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此时,日本人的调查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为掩人耳目,他们与俄国向导虽然同乘一列火车但却不敢坐在一起。4月22日,他们到达扎赉诺尔煤矿以西6—10公里的地区,挖掘了深6米、长宽各2米的6个探坑进行勘探。4月29日,把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后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和日本德山海军燃料厂分析化验,两者得到相同的结论,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沥青。新带国太郎在回忆录中不无得意地写道,大约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为此,满铁已经投入了3万多日元,云云。”此后,1931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侯德封也到这里进行过调查,其调查结果也基本一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整个东北地区,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东北进行石油资源调查,而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为进行国防资源调查,关东军也组织调查队前往扎赉诺尔,负责人为日本海军机关中佐梗本隆一郎,结果并没有发现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可以成油的海相沉积。
1933年,满铁在日本石油公司的帮助下,开始采用钻探方法进行调查。为调查有沥青油苗地区的情况,用金刚石钻机在扎赉诺尔挖掘4口钻探井,最浅的井深153.52米、最深的井215米,在其中外山第2号井中发现了沥青。1935年扩大钻探,拟钻井14口(最后实际钻了21口),1936年曾有两口井分别钻探达1114米,均因遇到硬地层,两个月无进尺。至1937年以该地区地下有断层存在,无产油希望,遂停止钻探工作。
1934年2月,伪满洲国在新京(今长春)设立满洲石油株式会社,此后的钻探作业都是由满洲石油株式会社负责的(实际上它是日军石油供应部),时间持续到1941年左右,“在扎赉诺尔和阜新,满洲石油会社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钻探,寻找石油,但终无所获”。
日本人在扎赉诺尔地质调查中,除采用钻探方法外,还运用了先进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该项工作委托1938年设立的日本学术振兴会物理探矿试验所组织实施。其中重力勘探和磁法勘探由京都帝国大学的松山教授在1938和1939年实施。日本地质学史学者小松直干认为,1939—1941年,东京帝国大学的3位教授在有油苗的扎赉诺尔达赉湖岸东北部低地实施过地震勘探。但对于小松直干的说法,笔者有些疑问,因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当时没有在中国东北大范围使用地震勘探方法。因虽然此时美国等已经使用精度良好的反射法勘探机进行地震勘探,但当时在该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属军事秘密,日本不能借助美国物探公司的力量。
日本当时尽管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钻探,甚至使用了物探等先进的设备和石油勘探方法,但在扎赉诺尔却始终没有找到有工业价值的油田。
此外,1936年,日本石油、日本矿业、北桦太石油3家企业也曾联合在扎赉诺尔进行过电法勘探,但这一方法并没有在整个东北地区采用。1939年,因在当地使用的旋转钻机被调往阜新进行勘探,在扎赉诺尔的石油勘探只得停止。
(二)在阜新等地的石油勘探
1935年左右,在阜新西南30千米左右的吐呼噜地区,最早出现了石油征兆。因而,1937年11月24日,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吐呼噜开始钻探预计1000米的探井,1938年6月,当该井钻到641米时开始出现油苗,又持续钻到了780米。这期间回收原油约200升,经分析化验,结论是比重为0.89的石蜡类原油。油苗的出现,立即引起日本驻大连海军部等各方面的关注,它们纷纷派人到吐呼噜进行现场考察。8月22日,各方在新京(长春)联合召开会议,会议做出两项决定:一是尽可能加速进行自吐呼噜开始的阜新地域的地质调查;二是在吐呼噜金刚石钻机开凿的钻孔附近配置2 000米的旋转钻机。吐呼噜附近的地质调查,以满洲矿业开发株式会社为主体,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和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的技术人员也一起参加,时间从9月到12月。12月26日,各方就调查结果召开报告会,并决定在吐呼噜进行2000米的试钻,具体由满洲石油株式会社负责。1939年8月6日正式开钻,钻井设备就是
在扎赉诺尔使用过的钻机。
从1939年开始,日本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2000米旋转钻机7部、柴油机为动力的500~1200米金刚石旋转钻机5部以及500米顿钻4部(小松直干文章中认为一共是18台),在辽宁阜新、义县一带进行大规模石油钻探。至1942年,因钻机调往南洋而终止。4年共钻井8l口,总进尺约3万余米。最浅的井约200米,最深的井约2000米。……结果只在东岗营子和吐呼噜所钻的井中见到了少量石油类矿物,对此,1940年,地质调查所(此时已改称“满洲帝国地质调查所”)发表了对“阜新县吐呼噜石油试钻考察报告”等石油调查报告,认为当地没有什么开采价值,从而被迫放弃了对该地区的石油勘探。
日本在阜新进行的石油勘探活动,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金藏宣告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找油吧。1941年6月,日本在中国内地挖掘探井的工作完全停止,准备将钻探机运往“南方”。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这时候彻底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因当时来自美国的进口航空汽油中断,日本军方迫于形势的需要,将与石油有关的勘探队伍和人员全部予以征用,把他们派往“南方”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打拉根。在中国东北地区只留下一些小型的岩芯钻机,而这些设备已经很难满足这里的石油勘探需要了。
此外,以日本矿业株式会社课长村山贤一为队民的调查小组,在1940年11至12月间,还对当时的热河省承德县跳儿沟进行了石油调查,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日本在扎赉诺尔和阜新等地,先后开凿钻井87口,总进尺35 200米。对于这样大规模的石油钻探活动,来自日本国内的参观者,甚至也感到不可思议。
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石油地质调查失败的原因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用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石油地质调查,最终一无所获,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技术方法与手段的缺陷
勘探石油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地质法、钻探法、物理勘探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地质法和钻探法都是传统方法,而物探法是后起之秀的现代勘探方法。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当时的钻探手段落后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原满铁中央试验所研究员、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谈到“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日本人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充其量能达到700至800米。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深的钻探技术,总之是越深越困难,听说实际上并没有钻探。而且,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1000米深,还差不足200米”;他还认为,“战前的勘探技术,对这样深的地方是无能为力的”。森川清觉得战前日本的钻探设备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有同样看法的不只森川清一人,原满铁中央试验所的石黑正也曾参与扎赉诺尔煤矿的石油调查,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安达西部发现了大庆油田,有赖于高深度钻探技术的进步”。实际上,1959年9月26日,在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钻到了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
但实际上,日本当时的钻井设备已经至少可以达到2000米深度。因此,有人认为,日本在“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地探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社员的住宅,进行了深达1000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有这样先进的钻探手段,遗憾的是勘探技术方法却落后于时代。甚至采用人工诱发地震的(先进)地震勘探方法,也没能搞清地下800米深的‘大庆油田。”可见,日本侵略者当时不是设备手段不行,而是勘探方法不佳,实际上,日本在大庆一带并没有采用地震勘探方法。
日本当时的物理勘探技术较为落后,设备简陋、方法单一,即使在满铁也只是有限地采用了一些电法勘探。日本于1928年开始向美国学习物探技术,但在那时,必须是先发现了矿石露头后再进行地质结构的调查,调查的范围很小。像在中国东北这样广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勘探,应采用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的特点在于精度和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可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但反射法地震勘探技术直到1930年才在美国进入工业应用阶段。而这时只有少数日本人或机构了解这种方法,由此可见,日本的水平必定不高,应用也不会普遍,这是日本人在勘探方法上的局限。新中国也一直到1951年时,才开始进行地震勘探。
与钻探方法和设备相比,石油物理勘探方法及其手段更显优势。如果勘探地区是平原,就应采用物探方法,而当时日本只有为数不多的重力仪和折射式地震勘探机,所以,日本人即使想在东北这样广阔的区域内进行勘探,在物探手段上也受到了制约。美国当时设立了很多物探公司,他们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勘探器材不断改良,勘探的精度、效率和速度也不断提高。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勘探的国际石油巨头们,大都雇用这些物探承包公司广泛进行石油地质调查。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石油勘探因是军事机密,就不可能雇用外国的物探企业。为此,只能借助于自己的技术和器材而别无他途。以当时日本的物理勘探设备,恐怕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勘探普查的范围覆盖到中国广阔的东北平原。
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在50年代,中国的石油地质勘探与日本人当年的技术条件相比,不论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提高,特别是在物探方法上,已经具备了地震反射、折射、重磁力、电法等“多勘探工种联合作战”能力,拥有钻探深度可达3 200米的大型钻机,这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技术方法和手段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在石油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上,日本人都遇到了困难,但这还不是日本人没能在中国东北找到石油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对石油成矿思想和储油构造的认识问题上,日本人在科学理论方面犯了致命的错误。
(二)寻找石油矿藏的思想误区
某一地区是否有石油,关键在于当地是否具备生油、储油条件,单有生油条件而无适当的储油构造,石油即便能够生成也无法聚集,聚集了也会大量流失,因而就会失去开采价值。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认为,浅海之中生活着极小的动物——浮游生物,每年都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死去并且沉到海底。河流又把大量枯萎的植物和淤泥带到海洋中,植物和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淤泥和盐分又把它们覆盖起来,于是在海底形成了一种沉积物。当这些动植物腐烂时,沉积物中就开始生成油气,这就是传统的海相生油理论,这种占主导地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在中国寻找石油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一直到1941年后,这一传统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才被中国地质学家所打破。
1941年,中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在《美国石油地
质学家协会会志》(第25卷第11期)上发表了《中国陕北及四川白垩系石油的非海相成因》一文,最早在国际上提出了中国陆相生油的观点(1957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西北部的陆相生油问题》,阐明了陆相生油的巨大潜力)。1948年10月,地质学家谢家荣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发表的《江南探油论》(《矿测近讯》第92期)一文认为,“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四川、陕西的希望固然很大,就是贵州、广东、广西、东北(热河及黑龙江)甚至江南的江浙皖赣湘鄂等省,也未必全无产油的希望”。
另一位陆相生油理论倡导者和大庆油田主要发现者之一的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回忆大庆油田发现的原因时说:“小日本为什么没找着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在我们大庆油田发现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地质学家都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可能生油,而把陆相地层视为贫油区,咱们中国搞地质的人不信那一套,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陆相生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果然没用多少年就找到了大庆!”“曾任大庆油田会战总指挥、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也讲过,“日本人在松辽搞了14年石油勘探,花了数百万美金,可是没有找到石油。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找到了这样大的油田。这是什么道理呢?除了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社会制度限制了他们以外,迷信海相否定陆相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小松直干也分析指出,“日本在满洲进行石油勘探20年后的1959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发现了大庆油田。而且在此lO年后又在与阜新一山之隔的辽河平原上发现了辽河油田。……当时(日本)在满洲使用的钻探机已经具有世界水平的实力,钻井深度可达3000米(1938年日本石油公司在台湾锦水T32号井甚至钻进到3 500米),以日本的钻探技术,大庆油田应该能够很容易开发。关键问题不是钻探设备,还是找矿思想和找矿技术问题。”日本的“钻井(设备)能力能够达到3000米的世界水平,但在勘探技术上还不能很好利用世界水平的技术”。这一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现在学术界已经公认,“陆相生油理论”是找到大庆油田的理论基础。由于日本当时受国际上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影响,日本人虽然在中国东北进行过钻探,均无功而返,并最终放弃。
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近年来在日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据战后公开的有关情报,早在“九一八”事变前的1920年,当时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技师已经探知了大庆油田的存在,只是根据美国政府的命令没有公布这一发现,甚至对委托他们的中国政府也隐瞒了真相,反而让美孚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在中国东北没有找到石油,还装模作样地提出了“中国贫油论”,给中国的石油开发判了死刑。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此时中国东北处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之中。由于当时日本90%的石油依赖从美国进口,美国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虽然在中国东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国人去过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他们相信美国人认为没有油的地方就真的没有石油,岂不知自己上了美国人的当,听信了美国人的“中国贫油论”,最终停止了在中国东北的找油工作而转向“南方”。这种说法尽管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却是事实,而且是“中国贫油论”的始作俑者。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传统海相生油理论的迷信,在寻找石油思想上的因循守旧,以及对美国人的轻信,是导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石油地质调查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军事社会因素的影响
日本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活动,始终与其军事侵略和战争需求密切相关,军事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石油地质调查失败的重要原因。1939年12月,美国禁止对日本航空汽油制造权的转让;1940年4月,德国在欧洲全面开战,7月,美国决定禁止出口高辛烷值汽油。这使得日本的石油及其后续产品极为紧缺,迫于国际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压力,日本在寻找石油方面不得不花血本,在战时情况下,石油甚至到了“一滴石油比一滴血还宝贵”的地步,石油无时不受到军方的关注。
日本的石油地质调查起初以“民间”为先导,军方进行大力支持与配合。“民间”稍有风吹草动,日本关东军就开始介入,进行“国防资源调查”,成果也要接受军方的鉴定。日本军方早期的石油地质调查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他们对中国政府(先是满清政府,后是民国政府)和俄国及后来苏联政府的态度还是有所顾忌,毕竟扎赉诺尔位于中俄边境地区。随着时局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这一调查逐渐从秘密转为公开,但日本侵略者对自己的行为毕竟做贼心虚,有些情况因“没有留下记录”,甚至到今天仍没有完全公开或被揭露。
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日本的石油勘探,当美国完全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后,日本人加紧了寻找石油的活动。当他们在阜新发现油苗后,便集中了大批的设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寻找石油,这完全是由于战争刺激的缘故,日本强化了对战时的科学技术动员和投入。然而,日本侵略者的多行不义,必然导致其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社会环境无法如愿: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强大的国际压力、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等等,都不可能使其调查顺利进行。在技术受到军事需求强力推进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甚至连上苍也不垂青于侵略者,在日本地质学家从哈尔滨来往扎赉诺尔的旅途中,他们不知道多少次路过今日的大庆,但终究也未发现大庆油田的蛛丝马迹。对此,小松直干颇为感慨地认为:“因为政治的需要,在中国东北寻找大油田,并在阜新进行了勘探,但也是因为政治的缘故,却不能引进在平原地区进行勘探所必需的勘探技术。这样,从阜新通往发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的道路,在当时是遥不可及的”。
三、结语
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石油地质调查,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局限。技术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超越其客观条件。传统的石油勘探方法——地质法和钻探法已显落后,但新方法——物探法或不够完善、或刚刚兴起、或还没有被日本人完全理解和掌握。
第二,寻找石油矿藏思想上的墨守成规。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有时甚至超越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也将失去意义。由于日本人受国际上传统海相生油理论的束缚,所以,尽管其有好的技术设备,仍无法找到油田。实际上,尽管日本人在阜新的勘探地点与中国后来发现的辽河油田只有一山之隔,但指导思想上的差之毫厘,导致了他们在勘探结果上的谬以千里,更何况那时陆相生油思想在中国也还处于初步形成时期。
第三,战争因素的影响。日本人进行的石油地质调查,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大背景下的一种非正常的科学技术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技术与社会只有在和谐、和平的氛围中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然,尽管日本人在侵华期间为没能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油田始终感到遗憾,但即使找到了油田,日本帝国主义者也终将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历史的发展趋势不可改变!
[责任编辑:王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