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
[摘要]中学历史课的内容,纵贯古今,横通中外,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历史知识常常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本文就在新课改的大潮下,面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现状,谈谈笔者在开卷考试下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试历史复习
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以为学历史只需读读背背就可以了。新课程下实施开卷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记忆负担,逐渐减少相应的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的分量,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在讲“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时,只要学生记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即可,而新课改下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却不再仅限于此,而是注重体现时代性和综合性,请看下列题目:
材料一: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太平,丢掉混乱,就应该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的庄稼,秋季破坏老百姓的收割……老百姓会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问题一:材料中两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该思想对当今现实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问题二:上述材料中人物的主张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哪方面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
从上述题目中可以看出,实施开卷考试后,其试题在“立意”、“设问”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与闭卷考试的试题出现了差别。在注重能力立意的同时,又突出了教育的价值立意,强调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结合;设问富有创意,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较大,答题角度较广;试题所选材料把历史与当今时代发展的热点结合在一起,贴近社会实际,引人现实社会的广阔空间,时代性极强;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综合性较强;同时,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考综合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阶段。历史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概念多,涉及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中外历史时代特征复杂;鉴往知今,启迪思想的功能强大;政治、语文、地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著。这就要求初中毕业班的广大师生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初步形成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参加中考作充分准备。
一、夯实基础,把好第一关
中考历史第一轮综合复习,最主要的是打基础。教师力求“讲透”,学生力求“读透”。要在重难点上狠下功夫,正确处理主干知识和零散知识的关系,做到抓主干不漏枝蔓,使所有知识“颗粒归仓”,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打下基础。具体做法是:结合市发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用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事件,然后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整合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为构建知识网络奠定基础。比如在复习“了解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按考试要求列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再说说这三次战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当学生义愤填膺时,接着问:“中国为什么会落到如此被动挨打的地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由教师根据复习用书从欧美和中国两个大的角度,每个角度又从政治(包括外交政策)、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欧美:
政治上——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上——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
中国:
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政治黑暗腐败,闭关自守且又盲目自大。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当西方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仍然在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加强课堂训练,课后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再次巩固,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填空题的形式加强记忆,切实把好综合复习第一关。
二、专题复习,关注热点,突出时代性与综合性
历史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整体。以专题为线把历史知识串起来,易于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近年来,升学考试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
例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金华某媒体“新农村建设”栏目就2007年“你最期盼解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病有所医”是农民的第一期盼。农民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1月15日,金华市“健康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请你回答:
(1)[矛盾剖析]材料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各种矛盾与问题。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又是什么?(4分)
(2)[历史回眸]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其实我国古代统治阶级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请写出唐太宗统治时期是怎样重视农业生产的。(3分)
(3)[热点透视]化解矛盾必须尊重民权,关注民生。请你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角度,谈谈市委、市政府启动“健康新农村”试点工作的意义。(3分)(摘自2007年金华市中考题)
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不能只讲历史,还要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最好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手抄、剪裁、粘贴等手段制作专题,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阳光体育”、“国家减免学杂费”等时政热点,通过这些引领学生聚焦现实,关注生活,把地理、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强化综合训练,指导解题技巧
中考开卷考试,最终要落实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的目的。综观各地的中考试卷,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试题层出不穷,灵活多样,并且非常重视乡土历史资源。如2007年金华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
金华市浦江县有一个郑氏家族,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因此历时350多年,历经宋、元、明三代,出仕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
“江南第一家”。目前,“江南第一家”是我市开展康政文化教育的活动基地。请你回答:
(1)[追寻遗迹]现在,郑氏家族古居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其名称是什么?(2分)
(2)[学史明理]郑氏家族历经三朝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立下的“家规”。这也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中的哪一规定相吻合?(2分)
(3)[阳光工程]郑氏家族倡导的廉政文化正是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哪一方面的内容?这一内容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处于怎样的地位?(4分)
为适应这一需要,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宜多,而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一般情况下,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同时便开始第三轮复习,其实是让二、三轮复习同时进行,即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穿插进行。这就避免了前期专题复习的枯燥和后期模拟考试的疲劳,而且也迎合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想练兵的心理。通常是每讲完两三个专题后进行一次模拟,模拟试题中的每一道题目都要精心挑选。每套试题的题型、题量和难度都严格参考《考试说明》上历史样卷的标准来设计。当堂考试,然后用一节课或两节课评讲,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比如在审题时,可让学生学会一审材料二审设问三审分值;回答综合题时做到“四化”,即书写规范化、内容条理化、要点序列化、表述科学化;角度唯一不多写,开放题型要多写等等解题技巧。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以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四、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备考复习到最后,一定要回归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中考历史考试中,无论是对基础知识,还是其他任何一种能力的考查,都立足于教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考前一个星期的复习中,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巩固。经过第二、三轮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就总体来说学生应该掌握得差不多了,特别是解题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使原来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所遗忘。因此,在考前一周的时间里,可以不做练习,但一定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看书时间(不能少于三节课),让他们回归教材,以准确而牢固地掌握每个知识点,查漏补缺,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都能够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中考前有着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考生定会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的处理中做到滴水不漏,并且能够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材料题,以确保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历史复习没有常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用心思考,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而且高效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