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审美化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2009-03-30 06:51鲍云娥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语文

鲍云娥

[摘要]语文审美教育通过形象生动的教育,对学生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以避免道德说教抽象、空洞、枯燥、生硬等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质策略方法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对美的揭示,对美的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便成为一个琳琅满目的美学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文章动情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文情醇厚处,往往字字珠玑,它们或舒缓、或高昂、或抑扬、或激越,教师就应抓住这些闪光点,“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情,然后经过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当然,首先要学会欣赏。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情感体验能力,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爱和憎、哀和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例如,在学习《荔枝蜜》这一课时,就要让学生细细咀嚼体会作者在听了养蜂人一席话后思想的震动,由蜜蜂联想到广大劳动人民,应该说作者的情感已达到了沸点。因此,只要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再适当加以点拨提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就一定能感动学生,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思想上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震动,从而使整个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再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或侧重于写景、或侧重于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但都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只有把握“情”与“景”的联系,才能入境。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鉴赏那绝妙的画面和优美的意境。“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看,挚友准备了美味佳肴,盛情邀请我到他家赴宴。那环绕着绿树的村庄,那斜倚城外的山峰,多么美丽迷人!打开窗子是碧绿的菜园,边饮酒边与友人谈论农事,又增添了更多朴实的情趣。景致那么美,人情那么浓,待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我还会来赏菊花。这是多么绝妙的画面,多么优美动人的意境,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纯朴真挚的情谊融为一体。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二、以品昧语言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人语言层面,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语言文字。因此,引导学生从把握语言人手,通过自身的想象、联想、体验、品味和评价等活动,具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境与真挚情怀,从而实现对文学样式与表现手法的了解,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正如叶圣陶所言,“这种能力的形成,标志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进入了较为完善的境地。”

那么,如何去品味语言呢?叶老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教师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提高分析语言的能力,养成运用语言的好习惯。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有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于“横”字妙在何处,优秀学生的理解是:横是平躺着的形象,远远看去死气沉沉,没有一些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萧索”、荒凉的意境十分和谐。而有一名学生说,那时房子比较低矮,小说中的“我”又是在低于地面的河中,这样看远处的房子,所以给人以“横”的感觉。这说明鲁迅写作很客观,用词很准确。学生的这种理解虽然浅了一点,但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因而更值得肯定。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其中描绘“春草图”的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很有美感,尤其是一个“钻”字,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笔者让学生围绕“钻”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其中的意象美。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表现了春草不甘寂寞,充满自信的个性;有的说表现了春草不屈不挠的性格;有的说表现了春草勇敢地钻出来,拥抱阳光,享受春雨的滋润;也有的说春草像战胜严寒迎接春天的战士……学生通过咀嚼和联想,体会到“钻”字的优美意象。

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朗读,应该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受到作品内容的感染,引起强烈的情感流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人情、入境、会心。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又如对《安塞腰鼓》进行美读,可以先组织学生将它改编为一则朗读材料,然后进行朗读。示例如下: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料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个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满着酸枣树的山崖上。

(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果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坡!(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如此美读,岂不让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这样通过精读片断,仔细地品味,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品描绘的生活情景有切身的感受,产生自然的联想,将“此景此情”变为“我景我情”。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激活学生的创新想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留有的“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阔他们的思路,鼓励他标新立异。如完善人物形象:朱自清的《背影》中并没有具体写主人公的肖像,可以引导学生以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其肖像,以增进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又如体味作者感情:张洁《挖荠菜》中的“我还游荡在田园里.太阳快要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从天边退去。”接着写羊儿归家,乌鸦归巢,我“好像一下子全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表面写景,实则空白之处饱含深情:一切的一切都回去了,而我还在田野里游荡,不敢回家,这里有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恐惧,表达出我失落、孤独和漂泊、在外游荡的心情。

对文学作品进行透彻的理解,再通过投入情感的想象进而获得独特的感受,最后才能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领悟,领悟到作品的“情理内涵”,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对文学作品的真正的、到位的鉴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阅读后能理解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当然谈不上鉴赏;如果投入情感,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景色,还注入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这还没品出本诗的“诗味”与“内涵”;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开放教学,让师生之间互动探讨,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透过壮丽的画面和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到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才算是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一语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纸的背面”是什么?——空白。想象是审美的翅磅,教师应给学生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尽情舒展美的想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还需补充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一隅,还应鼓励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美感,以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感觉力的全面的人。

四、结合音乐、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利用音乐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为语文教学服务,把二者融为一体,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了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并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学生只有在审美性学习中才能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进而升华到美的境界。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透过文字,对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成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力。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除了音乐渗透外,还可以借助图画进行教学,因为高明的作家在描写事物时,就常常会借助色彩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好的文章通常就是一幅美的图画,比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字,画出雪后小山的美景图,这样就能得到比较深刻的感知认识。接着可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这幅画,细细体味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当然,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发现音乐美、图画美外,还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入户外,走入无限的春光之中,去直接领略美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运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奢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把对人、事、物、理、景、情的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美。例如,《孔乙己》在情节结构上的一个“空白”,即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是怎样死的?这就是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白”。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空白”,让全体学生依据实写部分,对空白点进行补述性的发展型创造想象训练。“空白”可以成为学生建造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集中学生对新的注意点的看法,使空白的内容通过相互修正,将片断、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中,从“场”出发来组成各种新的审美视野。例如,有的学生在续写中写孔乙己没有死,治好了腿,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美的艺术。作为教师,理应不断发现美、挖掘美,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美的音符在课堂上流淌。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语文
打破平衡
情感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